前兩天,偶然看到青少年教育專家尹建莉寫的一本書——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其中,有這么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自家女兒圓圓2歲時,尹建莉和一個親戚一起,帶著小姑娘去天安門玩耍。
路過一個天橋時,圓圓不想走臺階,非要走臺階兩側固定欄桿那個小水泥臺。
這下好了,本來一分鐘就可以過去的路程,她們硬生生花了十分鐘的時間。
當時啊,親戚簡直急的不行,覺得馬上就要遲到了。
但看著圓圓開心的樣子,尹建莉卻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
關于出來玩,家長和孩子是有分歧的。
家長總是把目的地當成是意義,而孩子卻格外在乎沿途的風景。
比如,此時此刻,對圓圓而言,天橋明顯要比天安門有趣。
這不,又到假期了,我們不妨一起研究下,到底怎么玩,才是孩子心中的好旅行。
發現沒,很多時候,帶孩子出門真是件頭大的事兒。
你看攻略、找目的地,費了半天勁兒,可小家伙卻怎么也提不起興致來。
反而,一些在你眼里無關緊要的東西,他們會覺得有趣。
博主@蘇紫妍就曾感慨,有次,她特意請了年假,帶女兒去海邊度假。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她和先生在酒店忙著規劃行程,想讓小姑娘有個難忘的旅途。
誰知,小姑娘竟然突然興奮道:
“媽媽快看!有只瓢蟲停在葉子上了!”
蘇紫妍定睛一看,原來是只紅底黑斑的瓢蟲,靜靜地趴在翠綠的葉片上。
明明是很常見的小東西,但此時此刻在小姑娘眼里,卻成了最耀眼的風景。
這一幕,又讓蘇紫妍想起,之前也是帶小姑娘去了一些著名的動物園。
但是,小姑娘最開心的瞬間,并不是看到珍稀的動物的那刻。
而是在長頸鹿園區外,看到一群螞蟻正排著隊忙碌地搬家。
其實,在孩子眼里,景點什么的遠不如當下的好玩重要。
他們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去哪里,而是能不能玩得開心,會不會發生驚喜。
在擁擠的景區里,我們為排隊而煩躁,孩子卻會因為路邊攤有喜歡的冰激凌而開心。
我們拿著手機拍照打卡,孩子卻更渴望玩玩滑梯、喂喂動物、撿撿石頭。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得好:
“兒童看見的從來不是我們眼中的世界。”
我們精心規劃旅行攻略,滿心期待孩子能領略壯麗的風景。
可孩子想要的,不過去到不常待的地方,有些新奇的體驗。
與其你苦心孤詣地給孩子選出行目的地,不如在行程中加上一些有趣的事兒。
不管是DIY手工、撈小魚這樣的“動手活動”,還是鉆樹洞、走吊橋這樣的“小小冒險”,抑或是玩水、玩沙、聞花香這樣的“感官體驗”……
都會讓孩子從心底里覺得有趣。
至于你們是在門口公園,還是在著名景點,其實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真正有意義的陪伴,從來不在于目的地的名氣與景色,而在于家長能否走進孩子的童真世界,與他們共享每一個微小的發現。
有時候,家長吐槽,哎真是帶了個祖宗出門,去哪兒都耍小脾氣。
但孩子有時候也會默默生氣,哎真是跟了個祖宗出門,好不容易休息了,非要來個特種兵旅行。
對此,網友@薇薇,就深有體會。
最近,她剛帶著兒子完成了一次“史詩級甘肅親子旅行”。
但回家后,她說的第一句話卻是:
“我不是在旅行,是在渡劫……”
為什么會這樣呢?
原來,薇薇家住昆明,這好不容易到了暑假,就想給孩子安排一個浪漫而充實的假期——
“去甘肅看衛星發射!”
但是,這趟旅行怎么走的呢?
昆明飛蘭州,蘭州轉嘉峪關,5.5小時。
嘉峪關到東風航天城,坐大巴4小時,自駕也得3.5小時。
到了額濟納旗那片沙漠,暴曬40℃,干熱風一吹,連仙人掌都自閉。
往返車程8小時,衛星發射1分鐘,孩子后來說了一句:
“媽,我想回家寫作業。”
薇薇一開始以為自己在培養航天夢想,實際上孩子在腦補逃離計劃。
薇薇在朋友圈發“為夢想奔赴千里”,現實是孩子在大巴上吐了三次。
她以為孩子能記住的火箭和衛星……
實際上,孩子只記得自己屁股在車上磨出了老繭。
甚至,孩子唯一笑的時候,就是吃到牛肉面的那一刻。
幸運的是,她兒子并沒有大哭大鬧,只是沒那么高興。
但很多家長朋友,就沒那么幸運了。
自己苦哈哈安排了滿滿的行程,結果自家小朋友不是哭鬧就是黑臉。
你以為自己好心喂給狗吃了,其實是人家孩子在乎的根本不是行程滿不滿,有沒有教育意義。
人家更在乎的是,能不能擁有假期的快樂,如果累了、無聊了,爸媽是會安撫,還是會責備他們不聽話。
有時候,好心情才是能快樂玩耍的強動力。
此時此刻,家長或許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
——是提前告知行程的時長?還是積極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哪怕,你只是說一句:
“走了這么久是累了,我們坐下歇會兒吧?!?/blockquote>都會比你安排上滿滿的行程,要重要得多。
而孩子從你身上學習的這些處理情緒的能力,也會對他們的長遠發展而言,大有裨益。
出去玩,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有沒有一味地“大包大攬”。
去哪兒你決定,玩什么你決定,選什么交通方式你決定,吃什么還是你決定。
這樣的出行,有時候真的會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對小朋友而言,與家長包辦一場豪華出游相比,自己能做主才是真正的小驕傲。
這不,前兩天同事阿昕家的小朋友,在小升初的考試中發揮得不錯。
她就想著,好不容易有個沒作業的假期,就請請年假,帶著孩子出去玩玩吧。
青島,北戴河什么的,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一問小姑娘想去哪兒玩,對方直言——想回河南老家。
阿昕很是納悶。
畢竟老家交通不算方便——坐了高鐵,還得轉大巴;
老家的溫度不算清涼——悶熱的環境,還沒空調。
她剛想質疑,但又耐著性子溝通了兩句,問女兒為啥想回老家。
誰知道,小姑娘只是說想外公外婆了。
甚至,小姑娘表示,如果爸爸媽媽都沒時間,她就自己回,反正路線什么的她都清楚。
這時,阿昕才恍然大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只想去看外面的大山大河,還有一些孩子更想利用假期去看看好久沒見的親人。
這還有什么不能應允的呢?
很快,阿昕老公就請了假,帶著小姑娘回老家。
一路上,教她怎么買票,怎么用身份證刷高鐵,怎么換乘,怎么在餓了的時候買到好吃的……
小姑娘也聽得饒有興致,直言這次暑假沒白過。
不管老家會不會熱,路程會不會折騰,這次自主選擇的出行已然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其實,在親子游中,關于誰來決策,早以悄悄完成著一場“權利轉移”。
曾經,很多人都默認媽媽是家庭出游的主要決策者。
但最近,很多半大的孩子,都正在成為出行的主導者。
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同那句話——
“未來屬于那些在今天做出正確決策的人?!?/strong>
在旅行中,不僅能很好的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還能讓他們選到更適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而且,誰小時候不喜歡當個能夠自主撒歡的野孩子呢?
所以出門玩,別再搞什么全流程安排了。
設計幾個“孩子自己做主”的小決策:
選露營地,做一頓午飯,自己講個導游詞。
孩子覺得爽,你也會覺得:
“看!我家孩子自己做出來的!”
對很多家長朋友而言,在這個景觀時代,暑期不帶孩子出個門,不僅對不起孩子,也對不起朋友圈。
而且,大家伙心中總繃緊一根弦:
生怕孩子錯過任何“有意義”的體驗。
此時此刻,旅行不再是放松與探索,反而成了精心設計的教育項目。
從故宮到盧浮宮,從自然博物館到科技館,每一處都被賦予了厚重的期待。
但其實,玩就是玩,何必要賦予那么多你心中的定義。
孩子的快樂,有時候真的很簡單。
可以是單純的有趣,可以是單純的開心,亦可以是小小的放飛自我。
當你想通后,會發現,遠方不遠方的,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游地球。個人公眾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亞楠,電臺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