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媽媽” 掛嘴邊的日子,是掌心的糖
小區里的張姐最近總愛在朋友圈曬小孫女的視頻。
畫面里剛學會說話的小家伙,跌跌撞撞撲向鏡頭,奶聲奶氣喊著 “媽媽”,尾音拖得長長的,像含著顆融化的蜜糖。
張姐說,每次聽見這聲 “媽媽”,兒媳婦再累都能瞬間支棱起來,眼里的光藏都藏不住。
這大概是所有媽媽都逃不過的 “甜蜜負擔”。
孩子三歲前,“媽媽” 這兩個字像裝了循環播放鍵,從清晨睜眼到深夜入睡,吃飯時喊 “媽媽喂”,玩具掉了喊 “媽媽撿”,就連做夢哭醒,嘴里蹦的還是 “媽媽”。
朋友小林曾吐槽,她兒子有天居然對著繪本里的小熊喊 “媽媽”,讓她又好氣又好笑 —— 在孩子眼里,媽媽大概是無所不能的存在。
記得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那陣,每天送他到教室門口,他都會攥著我的衣角,仰著小臉喊 “媽媽早點來”,那眼神里的依賴,讓我每次轉身都忍不住回頭看。
后來看監控才發現,我走后他很快就和小朋友玩到了一起,可那句 “媽媽” 里的牽掛,卻實實在在刻在我心上。
心理學里說,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是本能。
就像小鳥總愛往溫暖的巢穴鉆,小家伙們通過一聲聲 “媽媽” 確認自己被愛著:餓了有人做飯,疼了有人吹吹,害怕了有人抱抱。
這種被回應的安全感,會慢慢變成他們探索世界的勇氣。
就像鄰居家那個總被媽媽溫柔回應的小姑娘,第一次去游樂場就能自己爬上滑梯,而有些總被不耐煩推開的孩子,連陌生阿姨打招呼都會躲到大人身后。
所以啊,當孩子追著喊 “媽媽” 時,別急著嫌煩。
他喊的不是稱呼,是 “你能不能看看我” 的期待,是 “我需要你” 的信任。
蹲下來抱抱他,認真回應他的每一聲呼喚,這些瞬間都會變成他心里的光,照亮往后長長的路。
02
當 “媽” 成了口頭禪,是翅膀硬了的信號
“媽,我鞋放哪了?”“媽,這周零花錢不夠了。”
聽見客廳里傳來兒子的聲音,李靜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
這聲干脆利落的 “媽”,和幾年前那個追在身后喊 “媽媽” 的小不點,好像隔著條時光的河。
她忽然想起,大概是孩子上五年級那年,某天放學回來,進門不再像以前那樣撲過來抱她,只是隨口說了句 “媽,我回來了”,當時她心里空落落的,像丟了點什么。
這種變化藏在無數細節里。
以前孩子總愛拉著媽媽的手逛街,現在寧愿自己背著書包走在前頭;
以前睡前要纏著講完三個故事才肯睡,現在關上門說 “媽,我自己看書”;
甚至連撒嬌都變了樣,想買新球鞋時會說 “老媽最好了”,尾音里帶著點刻意的成熟,卻還是藏不住孩子氣。
同時王哥的女兒上初二,有次他聽見女兒跟同學打電話,吐槽 “我媽就愛瞎操心”,掛了電話看見他,臉一下子紅了。
王哥沒拆穿,只是默默退出了房間。
他說那一刻忽然明白,孩子嘴里的 “媽”,其實是在宣告 “我長大了”——
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想學著自己做決定,哪怕有時候顯得有點 “叛逆”。
想起孫儷分享過等等的趣事:有次她想幫兒子整理書包,被一句 “媽,我自己來” 擋了回去。
后來發現,孩子把書本按大小排得整整齊齊,比她整理的還利落。
原來那些帶著點 “不耐煩” 的 “媽”,是孩子在偷偷練習飛翔的痕跡。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剛學會站立的小鹿,既想掙脫攙扶的手,又怕摔得太疼。
所以當他們喊 “媽” 的次數變少,語氣變沖時,別急著失落。
那不是疏遠,是他們在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擁抱世界,而媽媽永遠是他們回頭時,最先看到的港灣。
03
從追著喊到躲著走,母愛是場得體的退出
上周在超市遇見高中同學,她正對著貨架嘆氣。
說女兒上了大學,半年才打一次電話,開口就是 “媽,給我轉點錢”,掛電話比誰都快。
“以前她總黏著我講學校的事,現在連我想問問她吃沒吃飯,都嫌我啰嗦。” 她的聲音里帶著點委屈。
其實很多媽媽都有過類似的感受。
孩子小時候,我們盼著他們快點長大,可真等他們長出能獨自飛翔的翅膀,又忍不住懷念那個追著喊 “媽媽” 的小不點。
表姐處理得就很巧妙。外甥上大學后,她很少主動打電話,只在微信里發些家里的瑣事:
“今天包了你愛吃的餃子”“你爸修好了你以前的自行車”。
外甥偶爾會回句 “媽,你們別太累”,雖然簡短,卻比刻意的關心更暖。
表姐說,她故意少打聽孩子的事,是怕給他壓力 —— 孩子知道家里永遠有熱飯,就夠了。
想起伊能靜為兒子恩利發聲的事。當網友總把恩利稱為 “伊能靜的兒子” 時,她認真糾正:“他是恩利,有自己的名字。”
這種尊重,大概是媽媽給孩子最好的成人禮。
她會在孩子被網絡攻擊時站出來保護他,卻從不過問他的朋友圈,不干涉他的選擇。
真正的母愛,從來不是把孩子捆在身邊,而是在他需要時做鎧甲,在他飛翔時做清風。
孩子三歲時,我們幫他系鞋帶;十歲時,我們教他看地圖;
十八歲時,我們該學著松開牽了十幾年的手,告訴他 “路要自己走,但家永遠在”。
樓下的陳阿姨最近報了老年大學,每天背著畫板去上課。
她說兒子成家后,她就很少去打擾小兩口,偶爾孫子喊 “奶奶”,她才樂呵呵地過去帶半天。
“孩子小時候喊‘媽媽’,是需要我;現在不常喊了,是他們過得好。” 話里沒有失落,只有釋然。
從 “媽媽” 到 “媽”,不過兩個字的變化,卻藏著孩子從蹣跚學步到展翅高飛的全過程。
那些被 “媽媽” 填滿的日子,是生命最初的暖陽;那些用 “媽” 點綴的時光,是成長路上的勛章。
而媽媽們要做的,就是帶著初見時的欣喜,和目送時的坦然,陪他們走過這場有來有往的緣分。
畢竟,最好的愛,是看著他走向遠方,卻知道他從未走遠。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