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字貨幣監管三件大事:自由貨幣 VS 國家壟斷的終極分野
【一】剛剛發生了什么?
2025年7月17日,美國眾議院接連通過了三項關于數字貨幣的重磅法案:
? 《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ENIUS Act)
? 《數字資產市場清晰法案》(CLARITY Act)
? 《反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監控國家法案》(Anti-CBDC Surveillance State Act)
投票結果顯示,這三項法案雖有爭議,但最終得到了跨黨派多數支持而在眾議院通過。其中,GENIUS Act 已在參議院過關,只等川普簽字生效;CLARITY Act 和 Anti-CBDC Act 還需參議院審議,可能遇到拉鋸。
這些法案背后的監管路線,正把美國帶到全球數字貨幣制度競爭的又一個十字路口。
【二】它們想要干什么?
- GENIUS Act:穩定幣由民間發行必須有 1:1 的真實美元或短期國債儲備,接受審計,防止崩盤,打造“美元版的全球加密池”。
- CLARITY Act:明確數字加密資產誰來管、怎么管。去中心化的歸 CFTC(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管,中心化的 ICO 歸 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管。交易所必須注冊,必須披露,嚴防鉆空子。
- Anti-CBDC Act:明令禁止聯邦儲備推出中心化官方版 CBDC(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守住黃金、比特幣等非國家化貨幣的生存權利,防止聯邦政府借 中央CBDC 做全民賬戶監控,數字鎖鏈。
【三】錢眼視角該怎么看?
去中心化去國家化自由貨幣 VS 國家貨幣壟斷的終極對撞與當下分流。這背后,本質是貨幣的道路之爭,到底是繼續中央集權的貨幣壟斷路線,還是去國家化去中心化的市場路線。:
1??貨幣本質上是最適銷的商品
貨幣不是統治者憑空捏造的,而是市場生產出來的商品,是參與者自發選擇最具普遍接受的商品(像金銀,后來演化的比特幣等)。
2??信貸擴張與中央集權必然帶來周期性危機
表面上看,GENIUS Act是在給穩定幣“上保險”,要求它們背后必須有1:1比例的美元或國債儲備,看似穩健,避免崩盤。但從錢眼來看,這其實是把穩定幣變成了美元信用的“延伸蓄水池”:發行穩定幣,就等于用美元國債做抵押,釋放更多信用貨幣,背后和中央銀行通過國債放水是同一個邏輯。
一旦政治需要刺激經濟或維持財政支出,國債就會繼續擴張,穩定幣也就成了新的信貸擴張渠道。所以說是新開的一臺數字式印鈔機,一點也不為過。
這樣看,穩定幣仍然是中心化的信貸擴張工具,而且是被妥妥地重新拉回到中央銀行(聯儲)的信貸擴張體系中。這種人造的信貸一旦過度,就會推動低效投機、抬高資產價格,形成泡沫,制造貧富懸殊,最終虛假繁榮破裂,危機爆發。政府的信貸管制和干預必然帶來商業周期循環波動,無法從根子上杜絕。
3?? CLARITY Act:把去中心化的數字加密資產裝回“監管盒子”后會發生什么?
CLARITY Act的出發點沒錯,是給予數字加密貨幣名正言順的名分:是給數字加密貨幣分清管轄范圍,讓投資者有穩定預期,排除不確定性,對未來更放心。但問題是這清晰法案本身帶有一定的管制干預性質,去中心化的數字加密資產特性恰恰在于它們是市場中自發選擇,優勝劣汰的動態排序,沒有誰能永遠保證它如何運轉,怎么變化。
一旦用傳統的監管框架來把它們歸類、登記、披露,表面上更安全,實際上也會把靈活的貨幣的自發演化鎖死在法案的行政規則里。抑制了去中心化和去國家化的貨幣演化發展。
所以,把去中心化放進僵化的監管盒子,可能會干擾它最大的意義——自發秩序與市場篩選機制。
4?? Anti-CBDC Act:為什么可能是關鍵的自由活路?
相比前兩個法案,Anti-CBDC Act在錢眼視角里就是保留一條貨幣自由競爭的底線。因為 CBDC(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央行可以直接面向所有人發放賬戶、追蹤每一筆資金流動,徹底打破現金匿名性,把所有交易都歸集到國家后臺。關鍵還不在于這個安全性,而在于其仍然是中央化集權的信用貨幣,也就是貨幣被壟斷的法幣性質。
在這條路上進一步強化,個體就很難再對屬于自己的貨幣行為有真正的隱私和自由選擇空間,而且還不得不接受不斷貶值的現實。而 Anti-CBDC Act 就是在法律層面堵死了這條通道,相當于為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和其他實物貨幣等非國家化非中心化貨幣,在市場中留下一條生路。
這符合去中心化的方向:只要還存在可自由選擇、可自由流通的非國家化貨幣,市場參與者就還有排序權,保留著貨幣品種自由競爭的可能性,否則終將走向貨幣壟斷,商業周期危機無休止上演,或轉化為社會的潰敗。
【四】為什么去中心化才是終極解?
如果走上中央集權式的 CBDC 路線,它等于把所有的貨幣交易和支付都直接納入中央后臺的中心數據庫。表面上宣說效率高,實質是中心化以后的資源擠兌導致效率更低,但本質是把貨幣這種最適銷的商品,變成了權力監控民眾的工具,剝奪了個體對財富的選擇權和自主權。
貨幣中心化的道路看似穩健,其實是權力通過壟斷發行與追蹤,強行阻斷了貨幣的市場自發秩序,最終代價是:
- 信任崩潰(人們對法幣紙幣失去信任)
- 過度發行(為短期利益不斷信貸擴張)
- 周期危機(無數次反復商業周期危機)
- 貨幣體系崩潰(最后往往回歸黃金或比特幣等非國家化的實物貨幣資產)
反之,如果守住 Anti-CBDC 這條防線,讓去中心化資產與自由銀行制度等并行,就能為“貨幣自由競爭”留下了制度上的生存空間。
【五】這三個法案對每個人意味著什么?
短期來看:穩定幣合規化,讓支付更便捷,跨境更高效,但背后是信用池的擴張,必然是信貸規模的大放水,濫發或挪用儲備,風險還是在;Anti-CBDC 則留給了個體保護隱私與資產自由選擇的最后一道門縫,尚可能保留著喘息的希望。
長期來看:如果美國堅持走“穩定幣 + 去中心化”并存路線,而不陷入中央集權的 CBDC 路線,那么美元霸權雖可能受挑戰,但也許會借助自由市場維系軟實力;相反,如果滑向濫用信貸擴張的印鈔手段,則也必然走向商業周期的宿命,無法避免。
【結束】
像米塞斯和哈耶克所說的那樣,未來是自由貨幣自由銀行的未來,其它都只不過是茍延殘喘而已。真正健全的貨幣,不靠權力強制,不靠中央操控,而是靠無數市場參與者的自愿排序選擇與自由競爭來維系信任與秩序。
這一次,美國這套“加監管 + 禁 CBDC”組合拳,某種程度上是在左右互搏:一邊是管制更嚴,但同時也給予了數字加密貨幣正當的名分;一邊在防止貨幣壟斷,但同時也擴大了民間信用貨幣的蓄水池。結局如何?關鍵看監管是否滑向新一輪信貸擴張,還是能守住去中心化與自由排序這條生路。
對普通人來說,這條路沒有終點,在世界潮流和國家的道路的分野上,只有選擇:要么甘心把財富鎖進國家數據庫里,要么為自己留下一條自由退出的后門。
當年的歐洲宗教革命,帶來了東西方現代文明的分野;今天美國為首的這種貨幣道路分流,會不會演化為現代版的宗教革命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哈。
【GOLD VISION】錢眼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