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關鍵試驗田,科創板將迎來開市六周年。科創板六年實踐印證了“科技—資本—產業”的高質量循環:從光峰科技敲響第一鑼,到中芯國際、百濟神州等千億龍頭崛起,再到科創成長層為早期企業鋪路,其制度包容性、產業聚焦性、創新持續性已為全球注冊制提供“中國方案”。未來,科創板將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持續發揮獨特而關鍵的制度平臺作用,以制度型開放和科技金融融合為引領,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的金融力量。
回顧:“含科量”折射創新潛力
截至2025年7月18日,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達589家,總市值8.45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7.82%。科創板以“硬科技”為鮮明旗幟,匯聚了一批致力于技術突破與自主創新的企業,成為觀察中國創新力量成長的重要窗口。
從增量角度來看,相較于2021年,科創板上市企業研發投入從1.82億元增加到了2.87億元,增長了57.69%;而滬市主板上市企業從4.67億元增加到了5.99億元,僅增長了28.27%。由此可以看出,科創板企業在研發投入的增長動能上已展現出顯著優勢,折射出其更強的創新擴張意愿與潛力。
從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來看,近三年來這一比例在科創板企業均超過了100%,而滬市主板企業不到5%,凸顯了科創板企業以研發為核心驅動力的發展特質。研發人員占比方面,科創板企業研發人員占比始終大幅高于滬市主板上市企業,科創板占比基本穩定在30%左右,而滬市主板則在13%上下。表明科創板企業在人力配置上,更側重研發團隊建設,以持續強化創新根基,與主板企業形成明顯差異,凸顯了科創板“硬科技”定位下對研發人才投入的重視與堅持。
企業發展特征方面,由工信部培育的“專精特新”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的比例為35%,在滬市主板上市公司中,“專精特新”企業的比例僅為5%。在將參控股公司也納入統計口徑之后,雖然滬市主板上市公司的“專精特新”企業比例上升到了17%,但依然遠小于科創板企業的42%,凸顯了科創板對創新型、專業化企業的吸引力,強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精準契合科技創新的板塊使命,構建差異化創新生態。
“含科量”不僅是其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更是衡量科創板能否真正肩負起推動科技創新使命的核心標尺。
政策:再添“前置工具”
科創板是注冊制改革的起點,也是資本市場制度改革“試驗田”。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導向與深化科創板改革導向下,科創板將獲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
2025年6月18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宣布,將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以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著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競爭力的市場體系和產品服務矩陣。更好發揮科創板“試驗田”作用,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統籌推進投融資綜合改革和投資者權益保護,加快構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創新的資本市場生態。
7月13日,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7號——預先審閱》(上證發〔2025〕87號)(下稱《指引》),即日起施行。該《指引》聚焦提升審核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重點服務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特定情形下的科技型企業,明確允許此類企業在科創板IPO前,通過保薦人向上交所申請進行預先審閱。該制度為正式審核前的內部預溝通服務,不構成最終審核意見,也不對外公開預審過程和文件。
此次《指引》的發布,是上交所推動審核制度體系優化的重要舉措。從科創板設立初期的“咨詢溝通機制”到此次制度化的“預先審閱機制”,監管邏輯已從“事后修正”向“事前指導”演進。與正式IPO審核相比,預先審閱定位為非必經程序,但提供“正式級別”的專業問詢服務,旨在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提升文件質量、減少審核不確定性,尤其適用于涉及技術保密、戰略布局等方面高度敏感的硬科技企業。
展望:戰略配置新起點
經過六年建設,科創板已初步構建起與科技創新企業相適應的制度體系與市場生態,在服務國家戰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24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科創板正是落實這一戰略部署的重要平臺,是金融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化抓手和主力戰場。
回顧A股歷史,科技牛市的確立離不開技術突破、政策支持、市場需求與資金偏好的多重條件。
“從投資視角看,當前科創板整體估值處于歷史中樞偏下區間,疊加北向資金配置意愿回暖、相關ETF規模穩步提升,市場參與度和關注度均有邊際改善。后續若改革措施持續推進、產業催化劑不斷釋放,科創板具備逐步走出獨立行情的基本條件。”中泰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徐馳認為,政策利好與產業突破的雙重加持,為科創板構筑了良好的中長期成長基礎,當前時點既是制度改革的關鍵窗口期,也可能是戰略配置的起點階段。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周期中,科創板有望成為投資者把握結構性機會的重點方向之一。
隨著成長層揭開面紗,我國資本市場梯隊建設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成長層—科創板/創業板—主板/其他板塊”的更清晰企業成長路徑,構建覆蓋科創企業從初創期、成長期到成熟期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對于長期投資者來說,成長層的落地標志著科創板從“增量擴容”轉向“存量優化”。這一改革帶來三個可關注的方向:一是前沿技術產業化的早期介入機會,二是技術突破帶來的估值重估紅利,三是國家戰略產業的潛在增長空間。
天風證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吳開達表示,結合近期落地的“1+6”新政及配套規則,預計未來科創板改革可能從以下幾方面推進:第一,提升靈活性與保密性,未來可能效仿港交所今年推出的“科企專線”;第二,上市標準多元化;第三,投資者結構優化,預計未來可能賦予資深投資者“上市顧問”角色,參與企業技術路線評估,形成“投資—背書—監管”閉環;第四,構建科技金融生態;第五,深化滬港融合與國際協同。發揮滬港兩地優勢,推動科創板與《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第18C章規則互認。
記者 劉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