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美國的移民日工迎來最繁忙的工作季節。他們聚集在家得寶(Home Depot)等大型建材超市外,等待被雇傭從事屋頂維修、粉刷、建筑等短工。然而,曾經熙熙攘攘的停車場如今卻異常冷清。
過去幾個月,洛杉磯、紐約、巴爾的摩等地的家得寶門口,已有數十名日工被移民執法人員(ICE)逮捕。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時任白宮高級官員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曾在2019年指示移民局特別針對這些日工展開抓捕,作為特朗普政府加強驅逐非法移民行動的一部分。
一名在新澤西州東溫莎的無證日工告訴記者,他已在美國生活了十年,卻因害怕被拘留而不敢再去家得寶找工作。“夏季是我們最重要的謀生季節,但恐懼迫使我們留在家中。我現在連房租都付不起。”
一個并不偶然的交匯點
家得寶之所以成為移民政策的風暴中心,并非偶然。這家全美第五大零售連鎖企業,自1980年代快速擴張以來,吸引了大批來自墨西哥和南美的移民在其門口自發聚集尋找工作,形成了一種非正式卻實際存在的“雇傭生態圈”。
這種關系曾一度是互利的。承包商和DIY業主能在家得寶一次性購齊工具、材料和所需勞力,而交通不便的日工也能利用這一集中地接活。但如今,這種微妙的平衡被打破。
“我們沒有任何保護,只有上帝在看顧我們。”一名與新澤西州日工權益組織“行動中的抵抗”有關聯的日工表示。
移民政策與公眾情緒的交鋒
家得寶方面表示,公司并不參與ICE執法行動,也不會提前被告知相關信息,員工被要求避免與移民官接觸。但公司在全美的擴張和其業務模式,卻不可避免地與日工生態綁定。
“家得寶不是旁觀者,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城市政策學教授尼克·西奧多(Nik Theodore)指出。作為該領域的權威學者,他認為家得寶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這一低薪勞工市場。
反移民團體早在2000年代初就在家得寶門口組織抗議活動,著名的亞利桑那州治安官喬·阿帕約(Joe Arpaio)也曾在菲尼克斯對這些門店進行“清掃行動”。這些地點因此長期成為政治抗議與社會分裂的熱點。
建筑行業的依賴與現實困境
雖然缺乏全國性統計數據,但2006年的一項研究估計,當時每天約有11.7萬名日工分布在美國各地的建材超市、加油站等地“等活干”。這個數字如今可能更高。
在家得寶不斷擴張的同時,美國建筑行業對靈活用工的依賴也在加劇。據美國建筑承包商協會數據,該行業目前缺口接近50萬人,其中約30%的從業者為移民,20%以上為無證移民。
“家得寶的門店選址多在工薪階層社區附近,更貼近承包商需求。”西奧多指出。與Lowe’s、True Value等競爭對手相比,家得寶更依賴“專業客戶”(小型建筑商和技工),這些人貢獻了公司年銷售額約一半的份額(約800億美元)。
然而,這種模式也迫使承包商在“壓價競標”中不斷削減勞動力成本,從而催生了一個對廉價勞工的依賴循環。
公司政策模糊,社區組織介入
圍繞日工的管理政策在地方層面往往缺乏統一。一些城市禁止在街頭招工,而另一些則將日工視為大賣場的自然附屬,甚至出臺法律要求為他們提供庇護與設施。例如,洛杉磯在2008年立法要求新開建材大賣場設立臨時休息區,而紐約等地則資助日工中心。
不過,政策執行差異明顯。例如,紐約州新羅謝爾的一家家得寶店,在新經理上任后加強了安保,甚至安排警犬巡邏,最終導致兩名日工因“擅闖私人場所”被捕,引發社區抗議。
“這些工人其實是幫家得寶帶來了客源,”一名社區組織負責人表示,“可公司卻拒絕公開為他們發聲。”
一個不穩定的未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日工因擔憂被ICE拘捕而放棄家得寶門口的“工作機會”,對工人生活和零售企業都構成影響。社區組織正在推動家得寶設立專門的等工區,要求警方進入停車場必須出示法令,并呼吁公眾發起抵制行動,向公司施壓。
“我們沒有做錯事,只是想工作。”那位匿名的日工說,“以前在家得寶工作雖然辛苦,但收入高于餐館。現在為了安全,只能退而求其次。但即使在餐館,也隨時可能被ICE抓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