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3月美國五角大樓“機密”文件被媒體曝光后,很多人心里那點關于“中美能好好相處”的念想,像被戳破的氣球,徹底癟了。
這份文件是美軍實打實的行動指南——他們把槍口直接對準了中國的核心利益。
美國五角大樓
戰略轉向
此前,美國雖然也常拿中國說事兒,但從未在如此核心的軍事文件里把話挑明。這份文件擺明了美國對中方要從“模糊制衡”轉向“赤裸裸的對抗”。
最讓人警醒的是美國對“威脅優先級”的重新排序,過去美國總說“中俄并重”,把俄羅斯、伊朗都列為主要挑戰。可現在,這些國家都被往后排,中國成了唯一的“重中之重”。
美國防長赫格塞斯
文件里說得直白:中國大陸可能采取的“收復臺灣”行動,比俄烏沖突、伊朗核問題“更緊迫”,是美軍必須優先應對的“頭號場景”。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打算下一盤險棋。按照文件規劃,美軍要從俄烏戰場抽身,讓歐洲自己扛援烏的擔子;中東的事兒也暫時放放,哪怕那邊亂成一鍋粥也認了。
省下的兵力和裝備,全要往印太地區調——西太平洋要部署更多航母、隱形戰機和轟炸機,第二、第三島鏈那些軍事基地要重新啟用,要跟解放軍“耗到底”。
2025年5月,美國就急著往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派了6架B-2隱形轟炸機。這種能躲過雷達的“空中幽靈”航程超萬公里,往這兒一放,西太平洋的一舉一動都在它的打擊范圍內。
同一時間,美國防長赫格塞斯在日本宣布,要把駐日美軍升級成“美日聯合司令部”,以后駐日美軍和日本自衛隊的軍事行動全歸這個司令部管。
嘴上說“美日攜手”,實則是把日本推到對抗中國的第一線當“擋箭牌”。
對臺灣地區,文件里沒明說卻藏著潛臺詞:逼著臺當局多掏錢買美國武器。特朗普甚至公開建議,臺灣的軍事支出要漲到GDP的10%,這比美國自己和北約盟友的比例都高。
“交保護費”有用嗎?有知情人士透露,美軍內部早就有評估:臺灣有事,美軍不會直接介入,臺當局到頭來只能“自求多福”。
現實
五角大樓的這份文件看著挺“決絕”,可細琢磨就會發現,這更像一場顧頭不顧尾的豪賭。美國想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可它在全球的布局很難更改。
最明顯的矛盾就在中東。文件里剛說要“從次要地區抽身”,轉頭特朗普就下令轟炸也門,讓美軍直接卷入中東戰火。
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操作,連美國國會都看不下去。有議員直言:一邊喊著要聚焦亞太,一邊在中東主動挑事,這不是戰略規劃,是自找麻煩。
其實美國自己也騎虎難下。特朗普上一任期就想從中東撤軍“減負”,結果剛撤走部分兵力,地區局勢就失控,最后還得派部隊回去“維穩”。
拜登時期更糟,美軍又被拖進新的沖突。現在想把歐洲、中東的擔子甩給盟友,自己一門心思對付中國,可盟友也不傻。
歐洲國家怕美國撤了,俄羅斯會更強勢;中東盟友則擔心美國不管不顧,自己鎮不住場子,紛紛打“退堂鼓”。
并且,美國的主要威懾力量現役航母就11艘,保養、訓練、部署輪下來,能隨時調動的沒幾艘。現在為了往西太平洋湊數,歐洲、中東的航母部署肯定要縮水。
萬一俄羅斯在歐洲搞動作,或者中東油田出事,美軍根本來不及增援。
盟友方面,日本雖然被推到“前線”,但私下里跟中國的經貿往來沒斷過——中日每年幾千億美元的貿易額,誰也不敢真砸了飯碗。
歐洲國家更直接,嘴上喊著“支持美國”,背地里卻偷偷跟中國簽合作協議,德國車企、法國航空企業都在加大對華投資。畢竟誰也不想為了美國的霸權,犧牲自己的利益。
這些矛盾都說明,美國的“對華死磕”戰略更像個口號。它既想當“全球警察”,又想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可世界上哪有這么好的事?
清醒認知
到現在,這份機密文件更像一劑“清醒劑”,打碎了許多人心里那點不切實際的期待。它明明白白地告訴中國人:美國不是“怕中國發展”,而是從骨子里不想看到中國強大;
不是“偶爾沖突”,而是早就計劃好要遏制中國崛起;更不是“可以商量”,而是把“阻止中國統一”當成了軍事目標。
對此,我國官方媒體明確表示:這就是典型的霸權邏輯;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稱:把“阻止中國核心利益”寫進軍事文件,這已經不是競爭,是赤裸裸的挑釁。
從貿易戰里美國加征關稅,到科技封鎖中卡中國企業脖子,再到南海“自由航行”、對臺軍售,一次次事件早已讓我們對美國的“和平幻想”破裂。
而這份機密文件,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讓大家徹底明白:美國的“友好”是有條件的,只有中國甘愿永遠當“老二”,它才會笑臉相迎。
一旦中國要追求自己的發展,要實現國家統一,美國就會露出獠牙。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意識到,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底線,絕不能讓美國當棋子耍。
新態勢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的回應越來越直接。軍事上,2025年4月,中國在臺灣海峽搞了場大規模軍演,罕見出動了航母編隊、導彈。
6月,中國空軍又加大了對臺灣防空識別區的巡邏力度,殲-20隱身戰機、轟-6K轟炸機成了常客。
這些行動不是“秀肌肉”,而是在熟悉戰場環境,為可能的“反介入”做準備——你美國把航母、轟炸機往亞太派,我就得有能力把你擋在外面。
科技上,美國想卡中國的脖子,中國就埋頭搞自主創新。半導體產業是被卡得最狠的,如今我國芯片雖然離先進還有差距,但至少不再完全“受制于人”。
經濟上,美國對臺灣商品加征32%的關稅,逼著臺灣更依賴美國。可這招沒傷到中國,反而讓臺灣企業叫苦連天。
畢竟臺灣60%以上的出口市場都在大陸,跟大陸作對,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
這種“你來我往”的博弈,也牽動著全球的神經。北約秘書長2025年6月就警告:臺海局勢太緊張了,一旦出事,全球經濟都會受影響,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
這話表面上是擔心沖突,實際上是對美國“只顧自己、不管盟友”的不滿——歐洲怕美國撤了,俄羅斯會更強勢;中東國家擔心美國不管中東,油價會暴漲;更多發展中國家則不想選邊站,希望中美能坐下來談。
其實美國自己也明白,跟中國全面對抗沒好處。中美貿易額雖然有所下降,但2025年上半年民間經貿合作還在偷偷進行。
美國企業舍不得中國這個大市場,中國企業也在找新的合作方式。這種“你中有我”的現實,其實是阻止沖突升級的重要緩沖。
五角大樓的這份機密文件,成了中美關系的一個轉折點。它撕掉了美國“友好”的偽裝,也讓中國人徹底放下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但這未必是壞事,清醒總比糊涂好,這會讓我們更快擺脫美國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