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凡 攝影報道
1500公里,28小時。今年暑假,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qū)的326名“小候鳥”分別乘坐7輛大巴車,前往父母務工之地——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開啟一場“逆向”團聚。
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獨自出遠門。為了確保行程的安全順利,當?shù)毓膊块T主動參與組織,支教教師、醫(yī)生等志愿者也加入進來,攜手為這趟相聚之路保駕護航。
7月初,本報記者登上大巴車,記錄下他們這趟從故鄉(xiāng)到他鄉(xiāng)的“遷徙”。
7月1日,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qū),甄麗娜(右一)姐弟倆與爺爺奶奶的合影。弟弟(右二)手中的大辣條是他們準備送給父母的禮物。
7月4日,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甄麗娜姐弟倆和父親在自家小工廠里合影。
7月2日,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qū),13歲的曾金坤和他獨自生活的家。
7月4日,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曾金坤(左一)和他的親戚們。
7月3日8時,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qū),7輛大巴車緩緩駛出。326名當?shù)亓羰貎和_啟了一場跨越1500公里的特殊旅程。此行的目的地是全國最大的毛織品集散地——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那里,是他們的父母長年務工的地方。
車輪滾動,蒼翠的華鎣山慢慢消失在車窗外。車廂里,孩子們的眼神中,有離家的忐忑,更有奔向父母的雀躍。10歲的甄麗娜一睡著就會重復相同的夢,夢見自己到大朗了,一次次醒來,又一次次睡去。
為了讓遠方的家長放心,前鋒區(qū)公安局派出民警全程護送。隊伍里還有來自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志愿者和前鋒區(qū)人民醫(yī)院的醫(yī)生,他們時刻關(guān)注孩子們的需求。
全球每5件毛衣,就有1件來自大朗。大朗是全國最大的毛織品集散地,擁有20萬名毛織工人,其中大約8萬名來自前鋒區(qū)。“世界毛織之都”美譽的背后,是眾多“小候鳥”的父母人在異鄉(xiāng)的奮斗。
今年“六一”,甄麗娜在學校主持節(jié)目,媽媽從大朗趕回來看,但節(jié)目一結(jié)束又匆匆走了。分別時,甄麗娜哭了好久,那時她就想著暑假一定要去大朗。她的父母在大朗經(jīng)營著一家小型毛紡加工廠,訂單高峰期常常需要通宵達旦地工作。“她媽媽不回來,我一個人實在搞不定。”7月5日,甄麗娜的父親說。
7歲的胡明宇是個愛笑的小男孩,生活在前鋒區(qū)觀閣鎮(zhèn)農(nóng)村老家。今年春節(jié)后父母返回大朗,臨走時胡明宇還在熟睡。“他媽媽走時沒叫他,后來他哭了整整10天,一跟媽媽視頻就掉眼淚。”奶奶張興力嘆了口氣,“老家沒活干,要出去討生活。”
7月4日2時許,大巴車停靠在湖南省永州市洪觀服務區(qū),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qū)民警陳剛巡查各車人員情況。
7月4日,孩子們到達廣東省東莞市后,當?shù)孛窬o孩子和家長上“暑期第一課”,開展安全教育。
7月4日,經(jīng)過28個小時的長途跋涉,7輛大巴車安全抵達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孩子們從大巴車下來后,家長們迫不及待地圍了上去。
7月4日,張松宇兄妹倆與母親相聚。
從廣安前鋒到東莞大朗,1500公里的距離,對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而言是巨大的障礙。開車需20多個小時,乘火車則需經(jīng)重慶、廣州多次輾轉(zhuǎn)。“以前送孩子得托熟人幫忙,現(xiàn)在有民警全程護送,又方便又放心!”前鋒區(qū)廣興鎮(zhèn)的留守老人張光蘭說。
張光蘭曾在大朗務工,她的兒子去大朗務工時才18歲,如今已經(jīng)38歲。今年暑假,她決定把14歲的孫子蔣毅送到大朗去見父母。張光蘭的老家有一座20多年前建的二層小樓,房間很多,家具很少,紅墻裸露在外,至今還沒有抹水泥。
“我們班有十幾個同學都去大朗了,那邊更熱鬧。”蔣毅說。據(jù)當?shù)嘏沙鏊窬榻B,廣興鎮(zhèn)有2.58萬戶籍人口,其中半數(shù)以上在大朗務工。
坐28個小時的長途車,對很多孩子來說還是第一次。途中,有孩子暈車,車隊立即在最近的服務區(qū)停靠,隨隊醫(yī)生陳國慶趕緊過來檢查。6歲的甄志林也有點想吐,鄰座的孩子們則圍了過來,互相照顧。
7月4日11時許,大巴車陸續(xù)下高速,開向大朗鎮(zhèn)。早早在此等候的大朗交警列隊迎接,路邊很多電動車、三輪車也停了下來,望向大巴車的方向。孩子們不約而同,揮舞起國旗,遠遠地跟迎接和等待他們的人打招呼。
車門打開,孩子們奔向父母的懷抱,歡笑與淚水交織。
“總算一個不少地送到了。”把孩子悉數(shù)送走后,前鋒區(qū)公安局民警陳剛緊繃的神經(jīng)總算放松下來。
“前鋒是他們的家,這里也是。”參與孩子交接工作的一位大朗民警說。
7月3日,在大巴車上,來自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莊玲(圖左)教孩子們折紙。
7月4日11時許,大巴車陸續(xù)抵達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qū)駐東莞農(nóng)民工服務工作站的志愿者們拉起橫幅,歡迎“小候鳥”的到來。
7月3日傍晚,在湖南省懷化市懷化服務區(qū),孩子們在吃晚飯。
7月3日,隨隊醫(yī)生陳國慶為一名暈車的孩子檢查身體。
7月3日傍晚,大巴車在湖南省懷化市懷化服務區(qū)停車休息時,6歲的張松宇(圖左)領(lǐng)著3歲的妹妹找尋他們乘坐的大巴車。
【蹲點手記】
愿團聚的路不再漫長
1500公里,28小時。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程,而是一場326名“小候鳥”跨越山河的“逆向遷徙”。
13歲的曾金坤顯得格外安靜,他剛上初中就已經(jīng)能夠自己照顧自己,“感覺我在老家,爸媽掙錢能更容易點”。少年話語平淡,但那份超越年齡的懂事,讓人心頭一酸。
旅途并非一帆風順。有人暈車,有人找不到廁所,有人搬不動行李……年齡大些的孩子自然地當起了“哥哥姐姐”,照顧起身邊的“弟弟妹妹”。這自發(fā)的互助,是孤獨留守歲月里磨礪出的堅韌與溫情。
當車隊駛近大朗,交警列隊開道,車廂瞬間沸騰。一位民警拿起話筒,即興說道:“你們的父母為這座城市作出了貢獻。這份禮遇,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祖國強大的表現(xiàn)……”
這聲音,連同窗外父母們焦急等待、最終相擁的畫面,深深烙印在我心里。而那條由民警和志愿者共同守護的1500公里路,也變成了一條讓思念得以回響的歸途。
與這群孩子同行是一段珍貴的緣分。出發(fā)前,我在前鋒區(qū)的村落里記錄下他們的身影;抵達后,我將一些合影洗印出來,送到他們手中。這一張張照片,是對這段旅程的見證,也是我能給予的最樸素的祝福。
愿每一只“小候鳥”,都能平安健康長大。愿不遠的將來,團聚的路,不再漫長。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