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使用的手機和電腦,每一次點擊和對話,都以為是私密的嗎?
十多年前,一個曾在美國情報機構工作的年輕人,揭露了真相:全球科技巨頭服務器上的億萬數據,早已被國家權力無聲無息地收集、儲存和分析。
他曾想為星條旗獻出一切
愛德華·斯諾登的開場,是一個再標準不過的美國故事。
他在“自由”與“民主”的蜜糖里長大,骨子里是個徹頭徹尾的愛國青年,對計算機的天賦,不過是他準備報效國家的武器。
他甚至想去伊拉克,成為一名特種兵,真刀真槍地捍衛他心中的理想。
可惜,一次訓練事故摔斷了他的雙腿,也摔碎了他的前線夢。
但這顆心沒有死,只是換了個戰場。
戰場從前線的黃沙,換到了情報系統的服務器機房,他成了中情局(CIA)和國安局(NSA)里那個敲代碼的天才。
當他親手推開那扇門,卻看見了深淵
離真相越近,信仰的崩塌聲就越響。
起初,他只是對一些“臟活兒”感到不舒服。
比如,看著同事用美人計,或者想方設法灌醉一個瑞士銀行家,只為套取點密碼,這些事讓他覺得,這份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光彩。
但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讓他墜入冰窟的,是他在國安局接觸到的那個代號——“棱鏡”。
這是一個龐大到令人窒息的監控帝國。
它在奧巴馬總統上任后全面鋪開,拿著國會和最高法院的秘密授權,像一只看不見的巨獸,悄然張開了大口。
斯諾登發現,這頭本該對準境外恐怖分子的巨獸,早已調轉方向,把吸管插進了美國本土。
不,是插進了全世界。
它直接接入谷歌、蘋果、微軟、臉書這些科技巨頭的服務器,把無數人的電話時長、郵件、聊天記錄、搜索歷史、視頻通話……像溪流匯入大海一樣,無聲無息地抽走、儲存、分析。
這根本不是什么傳統意義上的監聽,這是國家權力對個人生活最徹底的侵犯。
憲法第四修正案里承諾的隱私權,在這片數據的汪洋大海面前,像一張被浸濕的廢紙。
這種被自己所捍衛的體制從背后捅一刀的感覺,比任何敵人帶來的恐懼都更讓他心寒。
是同流合污,繼續做一顆前途無量的螺絲釘?還是把這個黑箱子徹底砸開?
他選擇了后者,為了那個他從小相信的,關于“自由”的美國。
他把全世界的秘密,裝進了一個U盤帶走
2013年5月,斯諾登借口治療癲癇,請了個假,他隨身只帶了四臺筆記本電腦,和一個小小的U盤。
U盤里,是潘多拉的魔盒。
他飛往香港,一個他計算中可以為他爭取到一絲喘息時間的孤島,在那里,他約見了幾位他信得過的記者。
接下來的事,全世界都知道了。
2013年6月5日,《衛報》和《華盛頓郵報》同時引爆了這顆炸彈。
“棱鏡門”丑聞,讓整個世界一夜驚醒,仿佛突然發現自己正一絲不掛地站在廣場中央。
人們每天依賴的科技公司,到底是我們的朋友,還是政府的幫兇?
那個宣誓要保護公民的政府,又在背地里做什么?
信任瞬間崩塌。
時任總統奧巴馬緊急出面,辯解說這只是為了反恐,“絕對沒有監聽普通美國人的通話內容”。
但面對鐵證,這種說辭顯得無比蒼白。
一夜之間,斯諾登成了地球上最有名的人。
有人罵他是無恥的叛徒,拿國家安全當兒戲,有人贊他是偉大的英雄,以一人之力捍衛了所有人的自由。
這兩種聲音,至今仍在爭吵。
一個為自由而流亡的人,最終卻回不了家
代價,就是永別故鄉。
當斯諾登決定在鏡頭前露出自己的臉時,他就知道,回家的路,被他親手斬斷了。
美國政府立刻以間諜罪、盜竊政府財產罪等罪名,對他發出了全球通緝。
香港很快就待不下去了,在美國強大的壓力面前,沒有哪個國家敢輕易接納這個燙手山芋。
2013年6月23日,在維基解密的幫助下,他登上一架飛往莫斯科的飛機,本想從那里轉機去南美。
然而飛機剛落地,他便發現,自己的美國護照已被遠程注銷。
命運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在接下來的39天里,全世界的頭版頭條都在討論他掀起的風暴,而風暴的中心,那個叫斯諾登的人,卻被困在莫斯科機場的過境區,像一部荒誕電影的主角,睡在長椅上,靠著支持者送來的食物過活。
最終,俄羅斯給了他一個容身之處。
從臨時庇護,到永久居留,再到2022年正式成為俄羅斯公民。
一個為了捍衛“美式自由”而自我流放的愛國者,最終在一個被美國視為頭號對手的國家扎下了根。
這其中的五味雜陳,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斯諾登的故事沒有結束,它變成了我們每個人的故事
斯諾登從未后悔,他堅信,這才是愛國的最高形式——不是無條件服從,而是當國家犯錯時,勇敢地把它指出來。
他的選擇,確實改變了世界。
在美國,洶涌的民意迫使國會通過了《美國自由法案》,給國安局無限收集數據的權力踩了一腳剎車。
在科技界,蘋果、谷歌等公司為了挽回信任,拼命升級加密技術,從此在數據問題上與政府的對抗姿態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硬。
在大洋彼岸,歐洲被“棱鏡門”深深刺痛,直接催生了號稱“史上最嚴”的個人數據保護法案GDPR,如今已成為全球效仿的范本。
一晃十二年過去,斯諾登已經42歲了。
他和妻子、孩子在莫斯科過著一種“正常”的隱居生活。
他學俄語,逛博物館,努力做一個普通的父親和丈夫,他通過線上演講和版稅為生,繼續為數字隱私和網絡自由發聲。
他的社交賬號依然活躍,言辭犀利,批評美國,也批評俄羅斯,他像一個無法被物理空間禁錮的靈魂,聲音總能穿透高墻。
故鄉是回不去了,那個曾經想為星條旗獻身的青年,如今仍是美國政府的頭號通緝犯之一,回去就意味著終身監禁。
斯諾登當年拉響的警報,在今天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愈發振聾發聵。
他像一個幽靈,永遠徘徊在數字世界的上空。
他替我們推開了那扇門,讓我們看到了門后的東西。
而那只窺探的眼睛,從未離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