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日本或正在日本生活的朋友都知道,日本各行各業幾乎不存在什么小費文化。
原因是因為在日本,基本上有著服務費用已計入費用的共識,另一個就是“おもてなし(待客之道)”所強調的無私奉獻精神。
然而,最近日本似乎新興起了小費制度。
日本的小費正在以智能手機為媒介,悄然擴展至餐飲、外賣乃至出租車行業。這一變化,正引發越來越多的討論與關注。
在東京某家以金目鯛、星鰻等海產食材為特色的壽司店中,客人大多是外國游客。當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食客在結賬時,手機上彈出的“選擇小費比例”頁面讓他略感意外。
雖然她原本聽說“日本沒有小費文化”,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賬單金額的10%,即547日元作為小費。
這家壽司店自上個月起引入了通過智能手機選擇0%到25%之間小費金額的系統,截至目前已累計收到約23萬日元的小費。店方表示,這筆錢計劃作為福利返還給全體員工。
實際上,這樣的“電子小費系統”目前已經被全國約900家餐飲店采用。據開發該系統的企業介紹,設計初衷是為了解決近年來愈發嚴重的人手不足問題,并通過提高員工的收入來增強行業吸引力。
這一趨勢的擴展并不僅限于餐廳。甚至延伸到了外賣服務領域。
早在五年前,日本的Uber Eats就已引入小費制度,顧客在接收商品后可自選金額給予送餐員小費。
有送餐員表示,哪怕只是多花一點點時間留下心意,也會成為激勵他們繼續努力的重要動力。
除此以外,日本的出租車行業也在積極嘗試這一模式。
例如,東京的“コンドルタクシー”自去年11月起也實現了智能手機支付小費的功能。在這之前,司機若能收到“零錢不用找了”的顧客回應,便可視為一種變相的小費。
然而,隨著無現金支付的普及,這種形式逐漸減少,因此公司決定正式引入電子小費機制。
司機表示,通常小費金額在300到500日元之間,而這份額外的心意不僅意味著顧客滿意,也象征著自己把客戶安全送到指定位置,自己的服務得到了肯定。
不過,小費文化對于日本社會而言依舊較為陌生甚至略顯尷尬。
面對這一變化,外國游客也各有看法。一位來自瑞士的游客表示,在來日本前曾聽說“在日本給小費是不禮貌的行為”,因此他希望尊重日本原有文化。
而一位來自美國的游客則認為不應盲目引進其他國家的風俗,因為“日本的文化正是因其獨特才吸引我們來旅游的”。
日本本地人對此也有不同意見。一位80多歲的老年受訪者認為:“日本有日本的文化,沒必要付小費。我們有‘謝謝’‘我吃好了’這類表達謝意的語言文化。”
而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則表示,在已經支付消費稅的基礎上再付小費,感覺“像是稅金又增加了一樣,有些負擔”。
但也有其他年輕人認為若金額合理,例如“吃了5000日元,愿意多付個500日元”,還是可以接受的。
相比之下,作為收小費的那一方,一些日本年輕打工者表達出了一些焦慮。一位20多歲的員工坦言,收小費會讓自己有種被比較的感覺,怕變成打工者之間的競爭。
也有人表示,客人只要說一句我還會再來,就已經很滿足了。
對日本逐漸引入小費制度一事,日本網友也有話要說。有對此持否定意見的網友。
“金額太少的話,最終只會被認為小氣。
在后臺的工作區域搞小費業績競爭,可能會導致工作氛圍變差。
為了拿小費而總是笑臉迎人,比周圍的員工還過度服務,也會顯得不自然。
結果就是,把客人當成了提款機來看待。
這和牛郎店、陪酒女郎店是同樣的結構。
還可能發生「我都給了這么多小費,結果什么也沒有」的老顧客與店員之間的糾紛問題。”
“像是公交車司機、旅館的服務員之類,
最近常常是「小費收到后上交公司,再由大家分配”這種形式比較多吧」。(當然也可能有人不會上交?)
而這次說的餐飲店的小費,是直接進個人口袋的吧。
如果因此讓服務變得更好也就算了,
但要是不給小費的客人被冷落了就麻煩了……還有,那些收入的小費,他們真的都有好好申報嗎?這種情況應該不算工資性收入,而是額外收入吧?
不過,站在支付方角度來說,
這種沒有收據的小費,真的能被認定為公司支出嗎?”
也有提出中肯意見的。
“我并不認為小費本身是壞事,
但在餐飲店里,也有一些在后臺工作、看不到臉的員工,
我覺得他們就挺可憐的。就我個人而言,
相比小費,我更希望是一個能提高基本工資的制度。”
“我覺得這根本不是該不該引入小費制度的問題,
首先應該做的是:對于那些想給小費的外國游客,就好好收下不就好了?
以前我帶一位外國朋友去吃拉面,
他想把找回的零錢當作小費給店員,結果對方一臉為難。
我覺得問題就是從這類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開始的。
其實也可以在店里擺個像募捐箱一樣的東西,
用來接收小費也完全可以。
再說一遍,是否要實行小費制度這種討論,
現在還為時過早。
在那之前,至少不要去拒絕那些主動想給小費的人。”
看了一圈日本網友的討論,幾乎很少有日本網友是完全贊成小費制度的。畢竟在日本,像小費這種額外收入達到一定金額后可能要面臨麻煩的年末申告調整,也可能會會引發一些店內糾紛。
給小費的那一方,如果是走公司報賬形式,這個小費的額度又該由誰來決定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不過無論是支持或質疑,“日本版小費制度”的探索已開始在更多場景中顯現。
一家開發小費支付系統的日本IT公司——ダイニー,也表示開發的系統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被全國近千家餐飲店采用,也與其背后的理念密不可分。
在日本物價飛速上漲、企業利潤被壓縮、工資難以提升的現實壓力下,希望通過不受物價波動影響的小費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員工待遇提供支撐。
此外,該公司還推出了名為“推しエール”的投錢系統,允許顧客直接向心儀的工作人員打賞。據介紹,某家采用該功能的店鋪中,甚至出現了有廚房員工一個月內收到約15萬日元小費的案例。
未來如何,目前尚不知曉。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日本,小費制度會普及到各行各業,至于是否逐漸衰敗還是逐漸形成一種固定文化。就要看日本人的接受度有多高了。
就像電子支付和電商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普及,但日本依然有許多人習慣使用現金一樣,文化和習慣的改變往往需要時間。
如果下次來日本,恰好遇上一家引入了小費制度系統的店鋪,你是會支付小費還是視而不見呢?
? ? 7月20日匯率: 0.04821383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