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完成電磁彈射測試,國產航母建造技術躍上新臺階之際,西方輿論場卻冒出一種論調:在美國海軍放緩新型航母研發、轉向重點打造兩棲攻擊艦的背景下,中國持續投入巨資建造航空母艦是否陷入了戰略誤判?甚至是被“誤導”?細察兩國海軍發展的底層邏輯,這種“中國被騙”的論調實則是脫離國情的片面臆測。
中國發展航母是國家實力與安全需求的必然選擇。從改造“遼寧艦”奠基,到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山東艦”服役,再到裝備電磁彈射系統的“福建艦”下水,中國航母之路清晰體現了自主創新的決心。山東艦的誕生尤為不易,克服了“眾多技術難題”,其建造工程被描述為“浩大且復雜,難度不可想象”,全球擁有航母的國家屈指可數正是明證。這背后是國家戰略意志的體現——航母不僅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保障領土完整的核心裝備,更是推動本土科技水平躍升、激發國家創新活力、彰顯國際地位的綜合載體。有觀點臆測中國航母是在“模仿美國”,但正如分析所指,“我國航母建設中自主研發成分極高,雖然借鑒了一些先進經驗,但絕非簡單復制美國模式”,根本目標是“提升自身防御實力和國際地位”。若盲目追求數量,中國完全有能力投入更多資源實現量產,但決策層更強調“質量與長遠發展”。
反觀美國,其海軍建設方向的調整植根于自身獨特的戰略訴求與現實困境。美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11艘現役核動力航母,維持著無可匹敵的全球力量投射能力。然而,其近期戰略重心向兩棲攻擊艦傾斜,主要動因在于:其一,應對現有航母艦隊的老化問題以及基于全球霸權戰略的階段性調整,而非否定航母價值。其二,核動力航母的全周期成本堪稱天文數字。以“福特級”為例,單艘造價超過130億美元,退役拆解成本亦觸目驚心(如“企業號”拆除費用飆升至15億美元)。在預算壓力下,轉向建造和維護成本相對較低、用途靈活且適應中低強度沖突與分布式作戰概念的兩棲艦艇,是其基于成本效益考量的現實選擇。更重要的是,美國發展龐大的核動力航母艦隊,本質是服務于其全球霸權戰略,需要依托其遍布世界的海外基地網絡支撐,這種模式具有極強的特殊性。
所謂“中國猛造航母而美國轉向兩棲艦構成誤導”的說法,其謬誤在于忽視了中美兩國迥異的核心戰略需求與技術發展路徑。中國的國防戰略核心是捍衛主權與近海利益,建設以陸基導彈、潛艇與常規動力航母為核心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體系已構成強大區域威懾。中國的常規動力航母發展路線(如福建艦已成功整合電磁彈射技術),是在考量技術可行性、成本承受力與地緣現實后做出的理性選擇。美國智庫曾屢次低估中國造艦能力,例如對中國第四艘航母和076型兩棲攻擊艦建造速度的誤判。076艦從切割鋼板到下水“僅僅花了十四個月”,遠超外界預期,這有力證明了中國在大型艦艇設計與模塊化建造技術上取得的飛躍。
目光轉向國際,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悲劇性“爛尾”恰成深刻鏡鑒。長達8年的維修過程充斥著PD-50船塢沉沒、致命火災等重大事故,根源在于“沒錢(維修費夠造20枚高超音速導彈)、沒人(船廠技師缺口40%)、沒產業鏈(70%零件依賴進口被斷供)”。其困境更反襯出中國在強大國力支撐和完整產業鏈保障下,航母工程得以高效推進的難能可貴。俄羅斯曾幻想中國會求購其老舊航母技術,甚至“寧拆廢鐵也不賣中國”,但中國通過引進“瓦良格”號學習結構,最終實現了從國產艦體鋼材到領先電磁彈射技術的全面突破。
由此可見,美國海軍戰略重心的調整是其基于自身全球部署需求、艦隊狀態和財政約束的特定選擇,絕非普適真理。中國航母事業的發展,是立足本國安全需求、依托綜合國力穩步推進的戰略工程,既非盲目追隨他國,更不存在所謂的“戰略欺騙”。中國海軍正沿著一條符合自身國情、兼具雄心與務實精神的道路闊步向前,航母與未來的兩棲攻擊艦(如076型),都將是中國建設強大鞏固國防、有效維護海洋權益拼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這背后,是獨立自主的戰略定力與清晰的國家利益計算,絕非外界噪音所能動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