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8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山西考察調研。從承載抗戰榮光、傳承紅色基因的百團大戰紀念館,到奮力突破產業升級瓶頸、驅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中,飽含著對三晉大地高質量發展的殷切期許。重溫抗戰歷史、鼓勵青少年賡續紅色血脈、關心產業轉型升級、強調發展與安全并重……習近平總書記的山西之行,為山西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擘畫了清晰路徑。
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偉大抗戰精神
7月7日,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為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英雄事跡,重溫光輝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百團大戰的歷史壯舉,充分展現了我們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現了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磅礴力量。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紀念館內的470余幅圖片、200余件實物、10余處場景,生動記錄了百團大戰的戰役過程,也留下了在這里戰斗過的英雄們永恒的身影和不朽的精神。在紀念館大廳,習近平總書記同青少年學生和紀念館工作人員親切交流。要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刻在了現場聆聽的學生楊珺雅心中。這名11歲少年下定決心要牢記習爺爺的勉勵,繼承革命先烈們的愛國精神,努力學習,長大成為棟梁之材,為建設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貢獻力量!
在館內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中共陽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王瑞萍深感重任在肩。她和團隊的工作,正是賡續這用鮮血染紅的基因。當地黨史工作者深挖史料,編纂《中國共產黨陽泉歷史》四卷本和中小學思政課黨史讀本,將狼峪戰場、南莊地道、磨河灘戰斗舊址等變為“行走的思政課”。今年,她們將偉大抗戰精神、百團大戰精神,特別是其中蘊含的堅定信念、嚴明紀律、無畏犧牲、緊密依靠群眾等核心特質,作為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化作風建設的生動教材和力量源泉。“未來,我們要繼續深挖黨史資料,加強研究闡釋,加大宣傳力度,講好紅色故事,把偉大的抗戰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7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考察。他走進企業生產車間,詳細了解煤氣閘閥、電動翻板閥等產品生產和銷售情況。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亞蓉至今仍難掩激動。她向記者介紹說,習近平總書記率先步入生產車間,認真觀看著煤氣閘閥、電動翻板閥等各類產品,從產品性能、技術優勢,到生產工藝的每一道工序,再到銷售市場的版圖分布;從國內各區域的銷售份額占比,到海外市場拓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每一個問題都問得細致入微,彰顯出對企業發展的深深關切。
閥門是工業流體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被稱作現代工業的“守門人”。氫氣球閥主要用于控制高壓氫氣管道中的流體流動,實現開啟、關閉、調節等功能。楊亞蓉向記者介紹,面對這一高端領域的重重技術壁壘,研發團隊攜手蘭州理工大學,開啟深度產學研合作。從主體材質的全球篩選,到密封技術的優化;從智能化調控模塊的自主研發,到模擬各種極端工況進行反復測試,團隊成員在無數個日夜中堅守,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這款氫能球閥在主體材質、密封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創新,并經過高壓環境下的壓力測試、閥門開關穩定性測試,有效解決了高壓密封泄漏等難題。”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創新部部長靳利銘表示。這項技術也為企業開拓高端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勉勵企業員工說,我國的工業發展,過去是靠一榔頭一錘子地敲,今天要靠先進技術和裝備來提升水平。
對此,楊亞蓉深有體會。她說,科技賦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陽泉閥門多年來發展壯大的關鍵密碼。展望未來,她信心滿滿。她告訴記者,公司將持續技術創新,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用于新產品研發和技術升級;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智能化升級改造;加速推進智能化工廠建設,引入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全面智能化控制。
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彩“蝶變”之路,是近年來山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山西這一典型資源型地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近年來,山西傳統制造業正向“新”借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堅實步伐——瞄準市場、深度創新,在全國率先實現電力現貨市場正式運行,“焦煤在線”等能源數智化平臺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精準賦能……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呂其鎂說,山西以“開放之姿”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使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與培育新質生產力相互促進,為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山西方案”。
擺脫資源型路徑依賴,并非意味著拋棄固有資源稟賦,而在于重新審視既有優勢,并通過技術創新和結構性調整來突破困局。
煤炭工業互聯網智算平臺建成運行,華陽集團實現從煤炭采掘向新材料的華麗轉身;晉南鋼鐵引入先進的智能制造技術,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鋼—焦—化—氫”綠色低碳全產業鏈……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邰秀軍說,山西始終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線,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積累了重要經驗。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抓住創新核心驅動力,扎實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以創新賦能傳統裝備制造業。
從昔日“煤都”的單一資源依賴,到如今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多元產業的蓬勃興起;從資源枯竭的隱憂,到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動能轉換——三晉大地上,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深刻變革正在堅定推進。
把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
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黨中央交給山西的一項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重點要抓好能源轉型、產業升級和適度多元發展。
曾幾何時,“一煤獨大”是山西產業結構最鮮明的標簽。如今,從“一煤獨大”到“多能互補”能源結構的優化更令人矚目。近年來,山西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5.8%,超過煤電裝機,標志著能源結構發生重大轉型。風電光伏裝機占比已超49%,2024年新能源外送交易電量創歷史新高,綠電外送交易電量位居全國第一。在孝義市,氫能產業異軍突起;潞安180萬噸/年煤制油項目是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基合成油裝置,生產高端蠟、特種燃料油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煤炭從燃料向原料、材料的華麗轉變。
“十余年來,山西在能源結構、產業體系、體制機制、開放格局轉型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呂其鎂分析道,“這些成就為山西未來轉型奠定了深厚的能源體系基礎和制度創新基礎”。
近年來,山西不僅構建新型能源體系,而且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逐步形成體現山西特點、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太鋼集團研發生產的“手撕鋼”(超薄精密不銹鋼帶材)薄如蟬翼,打破國外壟斷,是山西材料產業邁向高端的標志性產品;吉利汽車晉中基地,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在太重集團,全球最大起重量鑄造起重機彰顯著“山西制造”的硬實力……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雙輪驅動”,正重塑山西的經濟版圖。
“山西追‘新’逐‘綠’,以擺脫煤炭路徑依賴、培育多元產業生態為核心,實現了從‘一煤獨大’向‘多業并舉’的突破。”呂其鎂表示。
邰秀軍說,抓住創新核心驅動力,扎實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同時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是山西轉型的重要經驗。
轉型發展,安全穩定是底線,民生福祉是根本。面對煤礦整合、產能調整帶來的就業壓力,山西多措并舉,確保轉型發展的同時牢牢守住安全穩定底線。邰秀軍說,山西始終將民生保障作為轉型前提,在產業調整中優先保障就業穩定,通過技能培訓、創業扶持等政策幫助傳統產業工人轉崗就業。同時,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推出系列惠民舉措,讓轉型成果更多惠及群眾。“這一原則確保產業調整不因民生問題引發社會波動,實現發展與民生的良性循環。”
在生態環境領域,山西嚴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山西在能源開發中同步推進生態修復,深度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達到綠色礦山標準的在產大型煤礦超過50%。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太行山呂梁山生態治理等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3萬平方公里。同時探索“生態+產業”模式,將生態修復與文旅、康養等產業結合,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明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
在邰秀軍看來,山西堅持民生為本,將民生保障作為轉型前提,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強化安全監管與發展質量并重,切實守住了安全穩定底線。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山西模式’需要總結與理論提升。”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劉庚告訴記者,要對山西近年來在能源革命、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生態修復、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的探索實踐進行系統梳理、深度案例研究和效果評估;嘗試提煉具有山西特色且對其他資源型地區具有借鑒意義的轉型路徑、治理經驗和制度創新;探索構建中國特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理論框架。
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征途上,山西的步伐堅實而清晰:能源結構向綠而生,產業布局日益多元,民生底線牢牢堅守。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畫卷正在三晉大地徐徐鋪展。
本報記者:張杰 張清俐 賈寶勝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