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陸家嘴,寸土寸金。
誰也沒想到市值千億的公司,說垮就垮。
而且還欠著一屁股債,就連不少員工和投資者都栽了進去。
更讓人鬧心的是,公司老板早就沒影了,留下一堆爛攤子沒人管。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家人們,誰懂啊!
上海陸家嘴大廈里,曾經風光無限的均和集團,最近上演了一出比八點檔狗血劇還精彩的大戲。
從工資拖延到員工被“裸辭”,再到老板疑似攜款跑路,劇情反轉來得比翻書還快,真是讓人驚掉下巴!
故事要從2024年底說起,均和集團的員工們發現,每月盼星星盼月亮的工資條,開始變得“姍姍來遲”。
一開始只是偶爾拖幾天,大家想著可能公司資金周轉有點小問題,沒太當回事,畢竟是千億級的大集團,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
可到了2025年5月,事情徹底不對勁了。這棟停在陸家嘴的“商業巨輪”幾乎徹底熄火。
就在大家忐忑不安的時候,人力資源部扔出了一顆“重磅炸彈”——一紙通知,要求員工自行辦理離職。
配合辦理,就結清5月底的工資社保,想要一分錢賠償?門兒都沒有!
不配合?那5月的工資也別想拿到手。
更氣人的是,2024年公司劃下的那張大餅——20%的年終獎,還有2025年剩下的薪水,通知里提都沒提。
員工群里瞬間就炸鍋了!
大家都是見過世面的,外企裁員好歹還有N+幾的補償,體面收場,哪見過這么“耍無賴”的?
憤怒的員工們一窩蜂涌向勞動仲裁,可維權的隊伍排得老長,一眼望不到頭,看來被坑的人真是不少。
這還不算完,更可怕的“連鎖反應”在全國各地上演。
青島城陽區,一群購買了“均和云谷”廠房的小企業主,正對著被查封的工地哭天搶地。
他們當初就是沖著項目身上的“國資”光環去的,以為上了雙保險,穩賺不賠,結果呢?
預售證和網簽都沒有,就稀里糊涂地付了款。現在倒好,錢沒了,廠房被封了,房產證更是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而青島這40多家企業,不過是均和龐大版圖上最先露出來的“小傷口”。
誰知道,水面之下還有多少沒爆出來的“雷”呢?
面對這一切,均和集團就跟縮頭烏龜似的。
只有一個小道消息在私下里瘋傳:集團的實際控制人何旗,早就“旅居”日本了,兩年多沒怎么露過面。
連公司內部的中層干部都說,自己確實兩年沒見過老板本人,這老板當得也太“瀟灑”了吧。
02.
何旗這號人物,可不是等閑之輩。
1982年,他出生在福建長樂,那地方的人,出了名的會闖蕩、能抱團。
17歲的時候,他就從父親手里接過了家族生意,小小年紀就展現出過人的商業天賦,簡直是“商業奇才”附體。
2003年,21歲的何旗揣著夢想來到上海,一頭扎進了鋼鐵貿易這片紅海。
要知道,那時候的鋼鐵貿易競爭多激烈啊,可他硬是把上海均和金屬材料公司,從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做成了國際貿易舞臺上的玩家,這操作,不服都不行。
2008年,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廈門,版圖越做越大,就像開了掛一樣。
真正的財富裂變,發生在2015年。
何旗仿佛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脈”,嗅到了資本的味道,像餓狼撲食一樣扎進金融領域。
參股銀行、券商,成立自己的保理和基金公司,甚至還摻和上市公司的H股發行,擴張速度快得驚人。
短短三年,到2018年,他旗下的兩家公司就雙雙沖進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何旗的個人財富也像坐了火箭一樣,飆升到80億元,一舉拿下“長樂首富”的頭銜。
2020年,何旗又有了新想法,把目光投向了產業園區,創立了“均和云谷”品牌,還放出豪言:“三年百園”。
那時候,華夏幸福的產業園模式正火,是地方政府眼里的香餑餑,何旗覺得這機會可不能錯過,得趕緊抓住。
“左手倒右手”,他和地方政府玩起“資本魔術”。
看到這兒,你可能覺得這就是個普通的“實業+地產”轉型故事,沒啥稀奇的。
可何旗的玩法,遠比這精妙,也危險得多。
大宗貿易、金融資本、產業園區,這三樣看似不搭界的業務,其實被一根看不見的線串在了一起,線的另一頭,牽著的是各地的“地方政府”。
何旗摸索出了一套獨門秘籍:“大宗貿易+產業園區”雙輪驅動。
那幾年房地產下行,地方城投公司成了土拍市場的主力軍。
但城投公司有個致命的痛點,就怕被監管機構認定為“地方融資平臺”,那樣發債就難了。為了繞開監管,城投們想出個“妙招”——做大貿易業務。
這貿易啊,利潤薄得像紙,甚至虧錢都無所謂,目的就一個:把營收數字做得漂漂亮亮,顯得自己是家市場化的經營實體,好順利發債。
可城投公司哪懂什么大宗貿易啊?
均和最擅長的就是大宗貿易,于是,他們和各地城投一拍即合,成立了無數個合資貿易公司。
均和負責操盤,把貿易額刷得高高的,輕松幫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完成了營收KPI。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均和這么幫忙,自然是有回報的。
地方政府投桃報李,把黃金地段的產業園項目,放心地交給均和來開發。你看,一個完美的閉環就形成了:均和幫政府做大營收,政府給均和土地和項目。
政企合作,各取所需,左手倒右手,皆大歡喜。
那些年,均和集團的代表們成了各地政府的座上賓,戰略合作協議簽到手軟。
每一個“均和云谷”產業園落地的背后,幾乎都有一個合資貿易公司的影子,這操作,真是絕了。
03.
2024年3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了新修訂的“3號指引”。
新規對城投公司借貿易刷營收的行為下了死手,明確要求:貿易收入占比超過30%的企業,必須把客戶和供應商查個底朝天,還得證明業務的“商業合理性”。
最致命的一條是,嚴禁“空轉走單”,必須做到貨物流、票據流、資金流“三流合一”。
說白了就是:別再玩虛的了,做生意得有真金白銀、真刀真槍的交易。
監管的“風暴”瞬間席卷整個行業,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把一切偽裝都沖得干干凈凈。
無數靠這套玩法續命的城投公司傻了眼,一些高管甚至被直接帶走調查。
那些和城投深度捆綁的貿易巨頭們,更是嚇得瑟瑟發抖,均和集團自然也逃不掉。
從2025年5月開始,上海均和名下的股權凍結通知像雪片一樣飛來,發起凍結的,幾乎全是那些曾經和均和“親密無間”的地方政府平臺公司,這可真是“昔日盟友,今日仇敵”。
如今,未來資產大廈里早已人去樓空,冷冷清清的,只剩下滿地狼藉。
項目爛尾、員工被“裸辭”、老板“失聯”,均和集團的倒下,留下了一連串讓人頭疼的問題。
青島那些被坑的企業主,他們的血汗錢誰來賠?那數千名被粗暴清退的員工,他們的明天又在哪里?
看來,不管什么光鮮亮麗的“神話”,都得擦亮眼睛看清楚,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別人劇本里的“炮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