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內部腐敗問題不僅侵害企業自身利益,影響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還會破壞公平競爭環境、擾亂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一批打擊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的典型案例,涉及職務侵占、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等刑事犯罪,充分展現了公安機關在依法懲治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追贓挽損、維護企業權益、保障經營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民營企業內部人員,特別是民營企業高管、財務、采購、銷售、技術等關鍵崗位人員,一旦“腐敗變質”,會直接給民營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例如,此次公布的北京楊某涉嫌職務侵占案便是典型:楊某作為某科技公司的客戶經理,利用公司電商平臺系統漏洞,通過虛假充值的賬戶在電子商城進行消費,非法侵占了公司財產1300余萬元。
此外,民營企業內部人員腐敗犯罪還會嚴重削弱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例如,此次公布的上海吳某等人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案,吳某等人身為某科技企業的采購總監、高級采購工程師,利用職務便利,收受他人900余萬元賄賂后高價采購不合格產品,導致企業產品質量下降,生產經營遭受重大損失,市場競爭力顯著削弱。
由此可見,民營企業內部腐敗問題不僅侵害企業自身利益,影響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還會破壞公平競爭環境、擾亂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因此,民營企業內部腐敗問題絕非民營企業自己的“私事”“家事”,而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
我國立法機關對民營企業內部腐敗問題一直高度重視。刑法修正案(十一)通過調整挪用資金罪、職務侵占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等罪名的量刑幅度,加大對民營企業內部腐敗高發犯罪的懲處力度;刑法修正案(十二)將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為親友非法牟利罪及徇私舞弊低價折股、出售公司、企業資產罪等罪名的主體擴展至民營企業,進一步織密懲治民營企業內部人員腐敗的刑事法網。這些修改明確了民營企業內部腐敗行為的刑事處罰邊界,提高了違法成本,使潛在的腐敗分子在法律的威懾下不敢輕易越界,為懲治民營企業內部腐敗提供了更精準、更有力的法律依據。今年5月20日起施行的民營經濟促進法也明確規定,國家推動構建民營經濟組織源頭防范和治理腐敗的體制機制,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組織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加強廉潔風險防控。這些法律都傳遞出明確信號:民營企業內部腐敗是必須嚴懲的違法犯罪行為。
從司法實踐來看,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問題成因復雜,既有企業人員法治意識淡薄、企業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存在缺陷等內部因素,也有法律配套措施未進一步細化等外部因素。這一問題需要國家、企業形成協同共治的合力,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在國家層面,有關部門應以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實施為契機,推動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同時貫徹落實好刑法相關規定,依法懲治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健全涉案財物追繳處置機制,為涉案企業挽回損失。
在企業層面,民營企業也要加強內部監督,構建科學、有效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如加強制度建設,健全內部合規體系,提高廉潔防控能力,切斷權力尋租路徑;加強廉潔教育、警示教育,引導員工增強法治意識、廉潔意識和底線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企業文化。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民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其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有關方面應以此次典型案例的公布為契機,凝聚預防和懲治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的強大合力,拔除這一侵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毒瘤”,切實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助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孫天樂)
來源: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