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審判第二庭庭長 常菁
今年七月,我審理了一起令人動容的民事案件。當我將黨支部籌集的愛心款交給該案的被告何某時,他顫抖的手和泛紅的眼眶突然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初入法學院時的思考:“司法者的初心是什么?”
何某是一位因兒子重病被迫辭職的父親,在法庭上他很少辯解,只是說:“法官,我有了錢一定還。”核實情況后,我連續七天六次與浦發銀行溝通,終于為他爭取到六個月延期還款的緩沖期。但走出法庭,那個瘦弱的背影始終縈繞心頭——案結只是起點,事了才是終點。于是,民二庭黨支部與浦發銀行長春分行風險板塊黨支部聯合發起捐款,當民二庭黨員干警們的愛心款塞滿紅色信封時,對于二十年前的那個問題,我有了答案:司法者的初心,就該是在法律的框架里,為每個困于寒冬的人遞去暖陽,讓公正不僅寫在判決里,更落在實實在在的人間煙火中。
何某的案子,是我多年審判工作中,眾多讓人難忘的案件之一。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回想2022年末,三份起訴同一超市的貨款糾紛案卷擺上我的案頭。表面是尋常商事糾紛,但多年的職業敏感讓我意識到:三家供貨商同時追討欠款,背后是否隱藏著更大的風險?調查結果令人心驚——這家連鎖超市因經營不善面臨撤店,竟拖欠了百余家供貨商貨款,集體訴訟一觸即發。我立即向院領導匯報,院黨組迅速指示:“必須全力防范化解社會風險,尋求法律正義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接下來的日子,我成了“雙線作戰”的協調員。白天與超市母公司反復溝通,從法理人情分析調解的利弊;夜晚則梳理供貨商名單,安排30余戶先行核賬。最難忘的是集中調解那兩天,法庭里供貨商們焦慮的嘆息與超市代理人的疲憊交織。當最后一家在分期付款協議上簽下名字時,一位頭發花白的供貨商緊緊握住我的手:“法官,咱們這些小本買賣的活路,是您給搶回來的啊!”那一刻,審判臺上堆積如山的卷宗,忽然化作了人間煙火的溫度。
有人問我為何要在審判之外投入如此心力?我想起那個在海邊撿小魚的孩子。潮汐過后,無數小魚擱淺沙灘,孩子拼命把魚扔回大海。路人笑他徒勞:“這么多魚,你救得過來嗎?”孩子舉起手中銀光閃閃的小生命:“可是這條小魚在乎!”對我們而言,辦案是日常工作,但對當事人而言,他們中很多人一輩子就打這一場官司。一個決定可能把人推入深淵,也可能拉回岸邊——既然手里握著這樣的分量,為什么不把事做到底?
十年審判路,因為病痛,我站著開過庭,撐桌審過案。當這些片段匯聚成全年2448件結案的底色,我忽然懂得:法袍之下的傷與痛,從來不是勛章,而是托起天平的骨骼。
但最珍貴的時刻,是在濱河小學普法時,孩子們舉著“法治小記者”證簇擁著我提問;是在吉商大廈示范庭審后,企業家握著我的手說:“原來法治才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些瞬間讓我確信:法治的活水,終將滋養整片大地。
身為法官,在這一方司法天地中長久耕耘,愈發深刻地體悟到司法這池活水的非凡意義。司法,恰似一泓源源不斷的活水,它一方面需涵養公平正義這一清澈本源,使其永不渾濁;另一方面,更要憑借為民初心的溫熱,去潤澤每一個在生活浪潮中奮力前行的生命。唯有如此,涓涓細流方能匯聚,最終成就波瀾壯闊、浩瀚無垠的法治汪洋,為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來源:長春南關區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