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廣島和長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還未消散,20萬生命瞬間化為焦土。七十六年后的今天,當英國軍事專家約翰·哈德森在《德國之音》拋出驚人論斷——“若世界大戰再起,日本首要攻擊目標將是美國”——許多人猛然驚覺:那顆埋藏在太平洋底的仇恨種子,從未停止生長。
美日關系的“蜜月期”始終籠罩在原子彈的陰影下。廣島和平紀念館的殘骸無聲訴說著傷痛,而日本右翼教科書持續將日本塑造為“戰爭受害者”,民間反美暗流始終涌動。
美軍在日駐軍超3萬人,控制著47個重要軍事據點。沖繩民眾年復一年游行抗議基地噪音與安全事件,日本政府卻每年向美國支付超20億美元“保護費”。更諷刺的是,連首相專機起飛都需提前向駐日美軍司令部報備——這種“半殖民地”狀態讓日本精英如鯁在喉。
美國對日本的技術絞索正越收越緊。當美國強令日本放棄國產第六代戰機計劃,轉而采購美制F-35時;當日本半導體產業被美國制裁卡住脖子時,經濟產業省的官員在閉門會議中摔了杯子:“這比《廣場協議》更赤裸!”
日本表面順從,卻借“防御”之名加速研發高超音速導彈,射程直指關島美軍基地——這顆釘在日本咽喉的釘子。
走進橫須賀海軍基地,四艘掛著“直升機驅逐艦”銘牌的出云級戰艦甲板明顯加厚。這些被國際軍事觀察員稱為“準航母”的巨艦,每艘可搭載18架F-35B隱形戰機。
日本已擁有147架F-35,數量僅次于美國,另有400枚“戰斧”巡航導彈躺在九州倉庫。更隱蔽的是青森縣六所村的核廢料處理廠,專家估計其钚儲量足夠制造千枚核彈。
日本自衛隊員額高達25.5萬,臺風災害期間曾一下就集結數萬人救災。軍事學者分析其戰爭潛力:“日本工廠早完成軍工生產培訓,戰時500萬大軍可瞬間集結,三菱重工流水線72小時就能轉產導彈。”
近年來日本更借《互惠準入協定》將自衛隊部署到澳大利亞,與英國深化軍事合作,悄然編織著脫離美國的戰略網絡。
1941年山本五十六策劃珍珠港襲擊前夜,這位哈佛畢業的海軍大將曾在日記中寫道:“喚醒沉睡巨虎的代價,或許是帝國的覆滅。”彼時為打破美國石油禁運,日本選擇豪賭。
如今專家指出,若三戰爆發,日本可能復刻“珍珠港模式”:先用網絡戰癱瘓美軍指揮系統,再以高超音速導彈雨摧毀關島基地,同時拉攏中俄分化美國同盟圈。
但現實骨感如鐵壁。東京智庫的兵棋推演顯示:一旦開戰,美軍駐橫田基地的F-22機群將在45分鐘內癱瘓日本所有空軍基地;更重要的是,日本90%的芯片和60%的糧食依賴美國供應鏈。
八十年前,當第一架零式戰機俯沖珍珠港時,飛行員眼中燃燒著“大東亞共榮”的狂熱;如今靖國神社的香火中,軍國主義的灰燼仍在閃爍微光。值得世界警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