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八旬老人劉先生(化名)緩緩走進了建設銀行杭州分行下轄美政橋支行。他拿出現金遞向大堂經理金億,“我想給公司匯點現金。”
金億引導老人至填單區,詢問道:“劉先生,您要匯款給哪家公司?需要提供對方的賬號信息。”老人眼神有些閃躲,回答含糊不清,“就…就那個看病的公司…賬號我記不清了…”但隨后,他主動掏出手機,點開一個微信聯系人,“喏,就匯給這個人,他備注了公司。”
“成都XX互聯網診療?”金億心頭一緊。“劉先生,您匯這筆錢是做什么用的呢?對方可靠嗎?”老人這次回答得很快:“我是找他們買藥的!但他們說要先交200塊定金,藥到了再補800塊尾款。”為了證明,老人還翻出聊天記錄里一張藥物包裝盒的圖片。
金億仔細一看,圖片上的包裝印刷粗糙,不像是來自正規途徑的藥品。“這藥包裝看著不太對勁啊,不像正規渠道的藥品。”憑借日常的反詐培訓和職業敏感,他覺得這筆匯款有點問題。
“老人對所謂‘神藥’的療效深信不疑,語氣非常篤定。而且,八旬老人通過微信聯系不明‘診療公司’,高價買非正規包裝的藥,還要求現金匯款,每一步都高度可疑。”金億心理尋思著,一邊安撫老人“稍等,我幫您核對下信息”,一邊迅速用手機聯系營運主管李蓉。李蓉聞訊趕來,兩人共同勸阻老人暫停填單。然而,無論怎么解釋,老人對“特效藥”的執念根深蒂固,堅持要求匯款:“你們別管,對方說了有三個療程,我需要這個!”
眼見勸阻無效,老人情緒激動,李蓉果斷作出決定:“情況緊急,啟動警銀聯動!”她迅速聯系了屬地派出所。
金億則繼續與老人周旋,為老人倒了一杯水,一邊聊天一邊拖延時間。“當時老人情緒有些激動,但我們知道必須堅持到民警到來。”金億事后回憶。
所幸派出所民警反應迅速,幾分鐘內就趕到了網點,民警與銀行工作人員一道,再次對老人進行耐心勸導。
民警當場查詢了老人提供的藥品信息,正規渠道清晰顯示,同款藥品售價僅89元,與對方索要的1000元相差十倍不止!“老人家,您看,這藥正規渠道才賣89塊,他們賣您1000塊,這不是坑人嗎?”民警指著查詢結果說。
在李蓉的提醒下,民警還注意到老人手機里安裝了多個來路不明的APP,并加入了好多名稱奇怪的群聊。“這些軟件和群聊風險很高,很可能繼續騙您錢!”民警邊說邊幫助老人刪除了這些潛在的風險程序。
鐵的事實擺在眼前,加之民警和銀行工作人員深入淺出的反詐案例剖析,老人終于意識到自己險些掉入陷阱。“唉…原來是這樣…差點把養老錢搭進去…”老人懊悔又后怕地放棄了匯款。
由于電信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銀行網點作為資金流動的關鍵節點,對現金交易、尤其是老年人等易感人群的特殊業務,都會進行更細致的“四必問”。這不僅是流程要求,更是金融機構守護百姓“錢袋子”、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
“很多老人一開始不理解,覺得我們問得多、管得寬,甚至認為是刁難。”營運主管李蓉坦言,“但正是這份‘多管閑事’的謹慎,今年我們網點已經成功攔截了多起針對老年人的詐騙。警銀協作,缺一不可。希望客戶們能多一分耐心和理解我們共同的目的是保護您的資金安全。”(金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