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調查》報道,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的不少村莊這兩年新建了公共廁所,然而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村民口中“只能看不能用”的擺設。當地村民表示,新建的公廁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
對此,稷山縣委宣傳部7月21日發布情況通報稱,情況屬實,將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同時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追責問責。
央視財經 圖
當農村公廁淪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擺設”,顯然背離了初衷,也實在令人費解。當地農村公廁為何只在“特殊節點”開放?報道稱,是因為使用公廁會產生不少費用,又擔心村民素質不高帶來維護難題,所以村里繼續讓村民使用老舊旱廁。
按理說,公廁在規劃設計之初,預算就應該包括日常管理、維護維修等事項,豈能只建不用、只建不管?只重“看得見”的建設,忽視“看不見”的后續運營,必然造成閑置、浪費。
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其中明確要求:“合理規劃布局農村公共廁所,加快建設鄉村景區旅游廁所,落實公共廁所管護責任,強化日常衛生保潔”。管理和日常保潔本身也是農村公廁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合理規劃布局則是前提。
農村公廁建設應該是動態的、長期性的,公共廁所只有有效利用起來,才能實現其公共價值,造福于村民。如果農村公廁只是成了向上級部門展示的“靜態政績”,那無非是浪費財政,還不如不建。
類似農村公廁這種民生工程的推進,還是要更多地關注“動態政績”,從民眾的實際獲得感出發,去衡量工作成效。
2022年,國家發改委曾發布一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其中就有安徽青陽縣的農村公廁項目。其不僅建立了縣委農辦、鄉鎮管護站、村服務點的三級管理體系,還明確縣委農辦牽頭負責農村公共服務日常監督、工作考核、資金撥付等工作,以“責任到人”實現日常管理的閉環,值得借鑒。
也有網友表示,自己老家的公共廁所經常出現如廁完不沖水的現象,讓現代化的公廁淪為旱廁。這當中,有的是因為沖洗設備質量問題,有的是如廁者素質問題。但無論如何,遇到類似問題,也應該是加強檢修維護、開展文明使用宣傳等,而不是將廁門一鎖了之。
說到底,民生工程絕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只有從各地農村的實際出發,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和管理,才能真正讓民生工程成為民心工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