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調查》報道,山西稷山縣不少村里的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新建的公共廁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村民們只能繼續使用味道刺鼻的旱廁。而談及不開門的原因,這些村的村干部卻用“村民素質不高”“省卻日常清理的麻煩”來回應。
一邊是難聞難用但常用的旱廁,一邊是設備齊全但大門緊鎖的新公廁,本是為了便民而花高價建設的高標準公廁,竟然只在有活動或有領導視察時才體現出價值。要知道,公廁的使用需求在村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是客觀存在的。而老式旱廁存在明顯的公共衛生與安全隱患,比如很多旱廁缺乏照明、隔板不牢固,村莊內以老年人居多,使用旱廁不僅衛生和便利性堪憂,而且發生意外的風險顯然高于新式廁所。況且,建好公廁、用好公廁更與鄉村人居環境和村民風貌息息相關,這也是我國近年來大力推行農村“廁所革命”的關鍵原因。
類似的情節過去曾多次發生。究其原因,有的是因為項目建設施工問題無法投入使用,有的是選址失誤,但更多的還是和山西公廁一事一樣,是管理部門懶于管理維護,將這些便民基礎設施“一鎖了之”。
況且,民生工程的“只建不用”更是對財政資金的嚴重浪費。“稷山縣2023年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項目(新建公廁)合同公告”顯示,采購人為稷山縣農業農村局,合同金額230.28萬元,計劃新建23座公廁,資金來源于政府資金。平均每座10萬元的新公廁就這樣荒廢成了特定節點才能用的、形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面子工程。上鎖的公廁無法便利群眾,卻成了省去干部管理麻煩,為匯報宣傳提供便利的工具,這便民項目到底便利了誰?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中要求,“加快建設鄉村景區旅游廁所,落實公共廁所管護責任,強化日常衛生保潔”。其中的建設與否,是很容易了解的,而日常管護落實得怎么樣,卻只有萬千村落里的村民才清楚,若非此次央視報道,“你不說,我不問”的默契想必還會一直延續下去。事實上,村干部口中的“村民素質不高”“省卻日常清理的麻煩”,不僅暴露其薄弱的為民服務意識,更將為官不為的不良作風一覽無遺。基層事務千頭萬緒,有哪件事能一勞永逸?
平心而論,管理公廁這事的確麻煩,但要說有多大的難度,那確實談不上,有很多地方的經驗都可以參考借鑒。就比如通過在公廁投放廣告、購物機的方式創收,或以每人每月兩元的標準向農戶收取管護費用,并將這些收入用于保潔維護。
7月21日,山西稷山縣委宣傳部發布情況通報稱,縣委縣政府對全縣農村公廁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確保農村公用設施正常開放,同時縣紀委監委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除了要建立通報里提到的“長效管理機制”,還要建立長效監督機制,比如搭建數字平臺掃碼保修、評價,并將相關信息數據同步到當地城管信息平臺。只有監督機制有效運轉起來,類似的公廁上鎖事件才會成為最后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