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公廁很漂亮,但就是鎖著不讓用,主打一個“你不配”。
這諷刺一幕,出現在山西稷山縣吉家莊村。新公廁建的很漂亮,從門窗外往里看,可以看到嶄新的瓷磚,干凈的洗手臺,還配備的有洗手液等物品。
但也只能站在外面看看了,新公廁長期大門緊鎖,一把“鐵將軍”分外無情,哪怕你下一秒就要尿褲子了,那也只能選擇旁邊的旱廁方便或者尿褲子里。
據村民反映,新公廁其實是“迎檢專用”,只有領導來視察才開門,平時都鎖著,村民們還得蹲老旱廁。
有記者聞訊前往當地黨群服務中心,詢問公廁情況,工作人員起初熱情介紹公廁設施完備,還主動提出帶記者去現場感受。
可到了公廁前,才發現大門緊閉。工作人員直言,公廁只有村里舉辦活動時才開放,原因是日常清理太過麻煩,如果記者要使用,清理工作得由記者自行負責。
聽起來像段子,但事實上,像這樣純當擺設的公廁并不少。去年,稷山縣花了230多萬,一口氣建了23座新公廁,平均下來一座10萬塊,但當地村民都“無權使用”。
東里村的情況同樣令人咋舌。在黨群服務中心附近,有一座嶄新的公廁,內部全新設備一應俱全,可建成后從未對外開放。
類似情況還出現在西里村、白池村、賈峪村、邢家莊村,這些新建公廁全都大門緊鎖,成了無人能入的 “神秘建筑”,周邊老舊旱廁皆在被村民頻繁使用,刺鼻異味彌漫在空氣中。
更諷刺的是,今年 1 月,“稷山融媒” 公眾號曾發布一段鄉村建設視頻,其中展示的新建公廁大門敞開,似乎一切都運轉正常。
可現實中,記者多次實地探訪,看到的只有緊鎖的大門。記者聯系稷山縣農業農村局時,工作人員堅稱若非維修,公廁定會開放;撥打吉家莊村村委電話,對方也表示公廁已打開能正常使用。
但在記者的實地調查中,這些公廁始終拒絕村民正常使用。為何惠民工程變了味?村干部們倒也不藏著掖著:
一是擔心村民不愛惜,亂扔亂畫,新廁所沒幾天就糟蹋得不成樣;二是開放公廁每天要水電費、保潔費,一年下來是筆不小的開支。
那既然擔心這擔心那,也出不起維保費用,干嘛還非要浪費錢是建呢?說到底,壞就壞在建公廁這一舉動,初心根本不是為了便民,而是為了顯擺,搞形象工程。
一切都在向上負責,而不是向下服務。上頭考核,盯的是“建了多少座”、“覆蓋率多少”,基層為了完成任務、拿到“分數”,就卯足勁蓋。至于蓋好了能不能用,那就不在“考核范圍”了。
可是,新廁所不能總當“展品”,只要有心,哪里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呢?比如基層,是不是可以學學有些地方,聘請本村責任心強的困難戶當管理員,既解決了崗位,又有人維護?
比如管理層,是不是可以改變一下考核要素,把 “開放率”“村民滿意度” 納入硬指標,讓基層從“建廁所” 轉向 “管好用好廁所”?
至于經費,可以建立穩定的管護經費機制,比如從村集體收益中劃出專項資金,或通過 “公益崗位 + 村民輪崗” 降低成本。
云南一些村寨讓保潔員兼職公廁管理,每月補貼幾百元,既解決了就業又保障了運維,值得借鑒。
干部們覺得村民“素質低”,可新習慣是慢慢養成的。把門打開,把制度講清,加強引導,這本來就是村干部的責任所在。干凈敞亮的廁所用習慣了,誰還愿意去又臟又臭的老地方?
建廁時鑼鼓喧天,建成后卻偃旗息鼓,這中間的落差,丈量出的是“為了誰”這個根本問題的模糊與偏移。
天天喊鄉村振興,一座廁所,便由表及里,試出了有幾分真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