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素質不高”不是不開放公廁的理由,建而不用、一鎖了之,實為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典型的“懶政”
近日,央視《財經調查》報道的一起農村出現高標準公廁“建而不用”的怪事,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記者在山西運城稷山縣調查發現,在稷山縣多個村莊,多座新建的農村公共廁所,全都大門緊鎖,無法使用。當地的村民告訴記者,新建的公共廁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有的公廁甚至一次都沒向村民開放過。
建而不用,成為擺設,農村公廁就失去了建設初衷。當領導視察時才開放,更是將民生工程異化為了政績表演,暴露出形式主義的深層病灶。更諷刺的是,當地相關部門在電話中承諾公廁“正常開放”,但記者三次實地探訪均遭遇鐵鎖攔門,也暴露出政策執行中的“雙面”作風。
這是典型的“表演式開放”。如此欺上瞞下的做法,結果只會是失了民望,也自毀了形象。
當地“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臺”的合同公告顯示,采購人為稷山縣農業農村局,合同金額230.28萬元,計劃新建23座公廁,資金來源于政府資金。在部分群眾給《財經調查》欄目提供的視頻畫面中,有的公廁外觀設計精巧,選址也貼近村民日常活動區域,單從規劃上看,確實考慮了便民需求。
為何建而不用?報道顯示,因為使用公廁會產生不少費用,又擔心村民素質不高帶來維護難題,所以繼續讓村民使用老舊旱廁。一個細節是,在吉家莊村,村委會工作人員稱如果記者需要使用廁所,后面的清理打掃工作得由記者自己負責。
在鄉村,部分村民廁所文明水準偏低,或許是事實。但“村民素質不高”不是不開放公廁的理由,建而不用、一鎖了之,實為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典型的“懶政”。
農村公廁,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設施。把公廁鎖起來,隔絕了民心,也鎖住了治理之“門”。只有“建管”結合,讓公廁發揮方便村民、美化環境的作用,才不至于讓“廁所革命”在此淪為形式主義。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要求:“合理規劃布局農村公共廁所,加快建設鄉村景區旅游廁所,落實公共廁所管護責任,強化日常衛生保潔。”
對于村民而言,當然需要提升廁所文明,廁所文明也是“廁所革命”的較高目標。當地尤其是村組織需要投入治理力量,加強村民宣傳教育和文明習慣養成。但當務之急,是對“重建設輕管護”的思維進行糾偏,加強制度建設,管理好公廁,而不是把應付上級檢查作為首要考量。
在農村公廁的管護上,許多地方不乏好的經驗。一些地方,把落實管護責任與促進就業相結合,每座公廁都有村民維護員;有的實行村民自治共管,實現了全天候清掃保潔;有的借助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公司化管理。事實上,報道提及的吉家莊村就有多個經濟聯合社,其作為稷山縣的示范村和未來鄉村建設項目試點,并非沒有管理好的條件,而是政績觀偏差,失去了管理的動力。
21日,稷山縣人民政府網站發布情況通報,表示對全縣農村公廁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確保農村公用設施正常開放。同時縣紀委監委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期待以此為起點,農村公廁不再是擺設,也希望各地以此為鑒,讓農村公廁真正為公所用。
稷山縣是“后稷故里”,也是2023年山西唯一入選的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縣。發生在這里的高標準公廁“建而不用”現象是一個側影,通過這個側影,更多鄉村可以觀照自身:如何讓廁所文明在廣闊的鄉村扎根生長?
紅星新聞評論員 文陽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