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科技創新的種子,正在成都快速萌芽。7月16日,“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未來產業科技成果對接及生態共創共建專場活動在成都舉行,會上,北郵未來通信研究院(成都)及北郵興錦未來通信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標志著成都市校地合作“朋友圈”再添重量級新成員。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簽約儀式,而是成都搶灘“未來產業之城”的生動縮影。活動現場,北京郵電大學發布100余項科技成果,涵蓋6G網絡、通感融合、低空經濟、量子安全等前沿領域,更多未來產業的“種子”有望在成都找到發展的沃土。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截至去年底,成都已與3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累計引進“可重復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等重大項目116個,讓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轉化。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科技創新到經濟發展,成都正用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和平臺,構筑起科技成果轉化的“快車道”。
成都市校地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高校與產業深度融合
未來產業新高地加速成型
活動當天,北郵未來通信研究院(成都)正式揭牌。這一由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電信四川公司、成都市科技局以及錦江區四方共建的研究院,將聚焦6G網絡、人工智能、泛在通信、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開展技術攻關。
北郵未來通信研究院(成都)院長尹長川表示,未來5年,研究院將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建成概念驗證、科研演示等創新平臺,推動智簡網絡、智慧交通等方向的成果轉化。“我們希望通過引入北郵在6G、AI、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打造國際一流的6G通信研發基地,助力成都建設全國6G技術高地,在未來3-5年帶動千億規模產業的發展。”
談及落戶成都的原因,尹長川認為成都具有成為優秀成果轉化基地的顯著特質。“這里具有非常好的地理優勢,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打造,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他補充道,“我們已經與成都產投和興錦產投簽約了成果孵化基金,這些為研究院成果的轉化落地提供了條件。”
研究院計劃與成都高校、企業等開展深度合作。“一方面,我們會與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以及相關研究院持續開展產學研合作。另一方面,與成都的腦機接口、智能網聯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攻關。此外,還計劃在成都落地無邊界大學項目,將優勢教育資源輻射到更多區域。”尹長川介紹。
當天,國內無人機全自動飛行系統領軍企業上海復亞智能簽約錦江,落戶西南總部及研發中心,計劃投入約3億元,打造涵蓋低空AI算法研究中心、無人機生產運營基地、低空基礎設施建設運維中心三大業務板塊。作為構建了無人機、自動機場、飛行算法等全流程自動化產品矩陣的行業標桿,復亞智能的無人機巡檢方案已在電網巡檢、城市管理、應急救援、水務環保等多個場景中得到應用。
“我們將聚焦低空研發生產、智聯網聯等細分領域,協同招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成都為戰略支點,快速開拓西南區域及“一帶一路”市場,力爭2026年實現海外市場突破。
“復亞智能的落戶將有力帶動區域內無人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錦江區住建和交通局機關黨委書記于軒表示,錦江始終秉持“安全為基、創新為核、共贏發展”理念,全力打造西部低空經濟新高地。據了解,目前錦江區已匯聚四川省低空公司、復亞智能等27家低空經濟上下游企業,從研發到應用的產業鏈條正在形成。
活動科技展區
前沿科技成果首秀首展
“北郵系”科技成果集中落地成都
在活動現場,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展覽吸引了眾多目光。活動聚焦腦機接口、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60余項來自北京郵電大學及成都重點企業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多個前沿科技成果在蓉首秀首展。
博物館展品上的紋樣也能一鍵提取?北京郵電大學移動媒體與文化計算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首創文化計算大腦理論,同時打造出基于國產自主研發技術的文化資源互聯互通互操作開發平臺——“彣芯、彣鏈、彣腦”平臺。
據實驗室副主任周月介紹,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深度采集并處理博物館展品(如紋樣、顏色等)數據,實現信息提取、標注與二次創作,有助于提升文化資源大數據服務技術集成能力,賦能文化基因解碼和活化利用。周月透露,相關技術已在蘇州絲綢博物館應用,目前正積極尋求在成都的合作機會。
此外,活動還發布了北京郵電大學科技成果100項,現場路演項目約25項,集中簽署合作項目30余項。一批“北郵系”項目正式宣布落地成都,為這座城市的未來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其中,成都科技創新投資集團與北京郵電大學簽約的智能血壓監測戒指項目格外引人注目。“產品成功突破了全球測血壓領域的世界級難題。戴上戒指,就能精確測量心率、血氧、心率變異性、體溫、睡眠情況等健康指標。”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老師趙學達介紹,該項目擬落地成都,后續還將其總部整體遷至成都。
談及選擇成都的原因,趙學達直言:“成都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嵌入式系統開發和軟件開發方面產業鏈完整,同時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他表示,簽約后將首先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開拓歐美市場,同時在國內重點開發B端市場。“我們將在成都建立生產線,初步規劃日產能達1000套,并將根據市場需求適時擴大產能規模。”
活動科技展區
為成果轉化裝上“強引擎”
成都與3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
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征程中,探索校院地協同創新發展是成都的關鍵引擎。這座科教資源富集的城市,正用一次次握手合作,讓更多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近年來,成都在匯聚高校創新資源方面動作頻頻,相繼與西北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知名學府簽署市校合作協議,攜手四川天府新區與西工大共建先進動力創新平臺、研究生培養基地。同時,全力推進北大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術研究院等8個重點平臺建設,并積極謀劃與西南交大、西安交大的深度合作。
一組數據勾勒出成都校地合作的豐碩成果:成都已與3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其中與23家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域外知名高校在蓉建設新型研發機構19家。不斷擴大的“朋友圈”正成為成都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
伴隨市校合作走向深入,成都校院地協同創新的“化學反應”愈發顯著。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成都成功引進“可重復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等重點成果轉化項目116余個、高層次人才團隊108個,推動清華、上交、中國科學院等域外高校院所孵化注冊成果轉化公司近400家。
高校科技成果紛至沓來,背后離不開關鍵“催化劑”的作用。今年以來,成都主動出擊,先后走進上海交大、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哈工大等知名學府,全市累計舉辦對接活動306場,深度挖掘882項企業創新需求,發布2622項高校院所科技創新成果,組織3445家企業與981個團隊開展精準對接,促成企業與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項目超過500個。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成都正用一場場務實高效的對接活動,搭建起科技成果轉化的“快速通道”,讓更多創新種子在天府大地上開花結果。
(圖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