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13天后,李在明決定不出席中國閱兵?韓國還要看特朗普的臉色
李在明這次下山定決心了,斟酌苦思13天后,李在明給出答復,不敢下我方遞來的臺階,閱兵式活動可能來不了,因為美國沒有點頭,而在同一時刻,李在明也給自己找到了新臺階,邀請我方來韓國參加會議。
早在上臺前,李在明就多次強調韓國“戰略自主”的重要性,抨擊尹錫悅政府“一邊倒”的親西方外交政策,認為疏遠周邊國家的代價“無法承受”。
成功當選后,李在明提出“和平就是經濟”,要竭盡全力修復韓朝關系,并表示我方對半島局勢的安全有重要影響,可見,修復與我方的關系,是李在明執政路上的重要目標。
而我方也愿意多一個合作對象,少一個針鋒相對的對手。
7月初,我方相關部門向韓國總統李在明發出邀請,詢問其是否會出席9月3日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李在明的回答顯得模棱兩可,面對記者采訪,他直接打了個“擦邊球”,說將盡快改善兩國關系。
李在明此番回應,雖然表現出了對邀請的重視,但終究沒有明確表示去還是不去,可見,他對能否參加活動心里十分沒底。就在外界猜測他的最終決定時,時隔13天,韓國方面突然放出風聲,表示李在明很難參加9月3日的重要活動。
而給出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韓美首腦會談和韓日首腦會談日程尚未確定;二是文在寅總統之前曾來過我國,所以這次覺得應該輪到我方去韓國。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李在明之所以進退兩難,除了韓國近期突然爆發的游行外,主要還是美日的態度在作祟。
在尹錫悅政府近幾年的運作下,韓國民眾的“保守”情緒達到巔峰,不論是韓國總統大選前,還是近期,都爆發了“保守派游行”。
這都在提醒李在明,改善關系只能慢慢來,不能圖一時之快,用力過猛只會被反對黨抓住把柄,影響到自己的執政根基。
同時,李在明也需要顧及日本的想法。上任不久,他就與石破茂進行了通話,雙方就建立更加穩固的韓日關系達成共識。
對李在明來說,如果參加了我方的重大活動,日本難免會感到不滿與尷尬,從而對韓日未來關系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考慮到韓日在安全、經濟等領域存在共同利益,李在明只能先忍著了。
相比于引起日本不滿,李在明更怕的是惹怒美國。7月7日至7月8日,短短兩天時間,特朗普不僅對韓國揮出關稅“大棒”,甚至還獅子大開口,要求韓國將國防費用開支提高至100億美元,每一項舉措都是在逼韓國掏腰包。而李在明也不含糊,提出“一攬子交易”,向美國討要戰時指揮權。
要知道,拿回戰時指揮權是韓國“戰略自主”的象征,也是李在明競選時期的重要承諾。如今,韓美正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談判,李在明雖然對拿回戰時指揮權有極大的信心,但美國一旦松手,就意味著美國對韓國的控制將遠不如從前,所以美國肯定不會輕易答應。
如果在這時李在明向我方靠近,進而引發特朗普不滿,那李在明的愿望就很難實現了。
當然,面對我方主動遞來的橄欖枝,李在明參不參加是一回事,態度如何又是另一回事。7月15日,韓國總統室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李在明本人已于14日致函20個亞太經合組織成員首腦,告知今年的峰會將于10月31日舉行。
而距離峰會召開還有100多天,我方紀念活動也進入倒計時。李在明在這一敏感時期發出邀請,無外乎是想強調,美國、中國、日本等國家與韓國間的合作都很重要,韓國不存在針對某個國家的意思,可見,李在明想要尋求一種平衡各方的外交路徑。
雖然韓國方面表示李在明很難參加此次活動,但也并非完全沒有可能,接下來的關鍵在于特朗普是否會在這一時期來訪,屆時只要特朗普參加相關活動,李在明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改善兩國關系的重要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