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峽網報道,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賈伊斯瓦爾在例行發布會上直言,北約若以“二級制裁”施壓印度調整對俄貿易,將面臨“雙重標準”的質疑。這場風波的源頭,要從白宮的一場會晤說起。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再次提起俄烏沖突。他對普京“未能在兩個月內達成停火協議”表示失望,明確拋出威脅:若50天內俄烏仍無和平協議,美國將對購買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對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征關稅。
特朗普(資料圖)
所謂“二級制裁”,按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后來的解釋,并非直接針對俄羅斯商品,而是瞄準購買俄石油的國家。簡單來說,中國、印度、德國等仍在進口俄石油的主要貿易伙伴,若不配合美國“施壓俄羅斯”,其輸美商品可能被課以重稅。白宮官員進一步說明,由于美俄貿易額本就微乎其微,這種“二級制裁”才是真正能讓俄羅斯經濟“出血”的狠招——畢竟,切斷俄石油買家的出口市場,比直接制裁俄本土更易形成連鎖反應。
消息一出,國際輿論迅速聚焦到兩個關鍵國家:中國和印度。印度的反應有些出乎意料。印度石油部長普里在新德里的商業活動上公開表態:“如果俄石油供應受‘二級制裁’影響,印度完全有能力從其他來源滿足需求,完全不擔心。”他的底氣來自印度近年來持續推進的能源進口多元化策略。
印度的“從容”背后,既有現實準備,也有戰略考量。一方面,印度作為人口大國,能源需求剛性極強;另一方面,印度近年刻意強化“戰略自主”標簽,在外交上不愿完全跟隨西方步伐。正如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賈伊斯瓦爾所言,印度“首要任務是保障人民能源需求”,任何外部施壓都不應忽視這一基本事實。
特朗普(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回應美國威脅的同時,還釋放了另一個信號。賈伊斯瓦爾提到,印度不排除重啟中俄印三方合作機制的可能性。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魯登科也證實,俄方正與中國、印度商談恢復這一機制,態度積極。
尤為關鍵的是,印度作為印太戰略的重要支點,其戰略價值對美國而言舉足輕重。若因能源貿易問題導致美印關系緊張,不僅會影響兩國間的政治互信,更可能破壞美國在整個印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因此,特朗普政府在采取行動前必須審慎評估可能付出的戰略代價。
當前圍繞俄羅斯石油展開的大國博弈,本質上更像是一場錯綜復雜的心理較量。雖然美國打壓俄羅斯的戰略意圖明確,但在面對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主要石油進口國的堅定立場時,這場能源博弈的最終結局仍充滿不確定性。各方在制裁與反制裁之間的微妙平衡,使得局勢發展難以預測。
中方的立場同樣清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重申,中方始終認為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針對俄方推動三方合作機制的提問,林劍進一步表示,中俄印合作符合三國自身利益,也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中方愿與俄印保持溝通。
特朗普(資料圖)
回到特朗普的“狠招”,其實際效果仍存變數。對中國而言,俄油進口占比有限,且中俄能源合作本就以長期協議為主,短期沖擊可控;對印度來說,其多元化的供應網絡和靈活的采購策略,已為應對可能的供應中斷做好準備。更關鍵的是,印度推動中俄印合作機制的動向,反映出部分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拒絕“選邊站隊”的明確態度——與其被迫在中美之間“二選一”,不如通過多邊合作維護自身利益。
從目前各方表態看,特朗普的“50天最后通牒”更像是一場政治博弈的籌碼。
國際關系的復雜性,往往就藏在這些看似“強硬”的表態背后。當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時,他或許沒料到,印度的回應不僅展現了其能源戰略的韌性,更折射出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日益增強的自主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