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美兩國的“關稅休戰”將到期,特朗普政府免不了要和我國展開談判。不出意料,一場本聚焦關稅的貿易談判,突然被美國塞入地緣政治籌碼
據觀察者網7月22日報道,當地時間21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CNBC采訪時,聲稱中美談判“進展順利”,特朗普政府不急于達成協議。
擺完姿態后,貝森特話鋒一轉,拋出新條件,要求將中國采購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納入談判議題。貝森特強調,“中國是受制裁的伊朗和俄羅斯石油的大買家,因此中美可以開始討論這個問題。”
貝森特的這一表態,被香港《南華早報》解讀為“中美談判焦點正從關稅轉向地緣政治”,美國試圖以經濟手段施壓中國調整對外能源合作。
貝森特的威脅并非孤立行動,而是特朗普政府對俄伊制裁戰略的延伸。7月14日,特朗普宣稱若俄烏50天內未達成停火協議,將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并對購買俄石油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即對這些國家的商品征收100%關稅。
一周后,貝森特在采訪中證實了這一點,進一步細化威脅,任何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將面臨100%“二級關稅”,并呼吁歐洲跟進制裁。
美國意圖明確,通過打擊俄羅斯石油買家,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切斷俄能源收入命脈。美方認為,由于美俄直接貿易極少,對消費國加稅才能真正打擊俄羅斯經濟。若該政策落地,中印對俄石油貿易成本將成倍增加。
任誰都看得出來,中國不太可能允許美國將關稅以外的問題安插進談判。我國一貫堅持貿易談判應聚焦貿易本質,拒絕被地緣政治議題“裹挾”。
資料顯示,俄羅斯占我國石油供應量的兩成左右,多元化供應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并且,俄羅斯石油經濟成本優勢顯著。
我國外交部已多次亮明底線,發言人林劍強調,“中方堅決反對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直指美國“二級制裁”的霸權本質。
發言人郭嘉昆更明確表態,“中國將根據自身國家利益采取能源保障措施”,暗示不會因外部壓力改變政策。
而我國手握的戰略反制工具同樣令美忌憚。稀土作為高科技產業命脈,是我國當前的重點監管對象。有行業專家直言,“就算美國打包整個西方集團,數十年也難實現稀土自主。”
若美方強推能源制裁,中國完全可以在關鍵礦產領域發起對等反擊。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在伊朗石油問題上的態度不足一月前曾戲劇性反轉。
6月24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稱:“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石油”,并表示希望中國未來購買美國石油。
次日,特朗普在北約記者會再次承諾“不會阻止中國購油”。如今,美國的態度再次反轉。特朗普政府的信口雌黃,暴露出了美國的投機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