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自然保護地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
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依據管理目標與效能并借鑒國際經驗,將自然保護地按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高低依次分為3類。
國家公園:是指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域或海域,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保護范圍大,生態過程完整,具有全球價值、國家象征,國民認同度高。
自然保護區:是指保護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的區域。具有較大面積,確保主要保護對象安全,維持和恢復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及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
自然公園:是指保護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具有生態、觀賞、文化和科學價值,可持續利用的區域。確保森林、海洋、濕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貴自然資源,以及所承載的景觀、地質地貌和文化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包括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濕地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
02
生態保護紅線
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廳字〔2019〕48號),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
一般將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功能的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內。
生態保護紅線分為核心區和一般控制區,核心區內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
03
環境敏感區、生態敏感區、
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的關系
在環境敏感區、生態敏感區、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中,環境敏感區范圍最廣,包含其它三項;生態敏感區次之,包括自然保護地及其它有相對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或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的區域(基本已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由于自然保護地中的禁止開發區均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限制開發區原則上也盡量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中,故而自然保護地范圍小于生態保護紅線。
文章來源:原刊于“平涼自然資源”“礦山地質環境網”,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及由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