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啟動。最終裝機容量相當于三個三峽電站,預計能為3億中國人提供穩定電力。
這座超級工程其實早在2021年就已提出,如今終于邁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其影響將綿延百年。
不過,此消息一經發布,此前曾緊盯此事的西方媒體卻意外陷入集體沉默。一向意見很大的印度政府這次也沒鬧出太大動靜,僅有一些印度環保組織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微弱抗議。
美聯社、路透社等國際媒體的報道也集中在工程規模和環境評估爭議上,只字不提政治較量。
莫非莫迪坦然接受現實了?事情沒那么簡單。莫迪不是不想發聲,而是當下有更緊要的事壓著他——他確實騰不出手了。
我們回看中國選擇的這個開工時機,就會發現頗有講究。
就在幾天前,印度外長蘇杰生剛剛抵達天津出席上合組織外長會。這是自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蘇杰生首度訪華。莫迪政府需要通過這個舉動對外傳遞信號:我們需要穩住與中、俄等成員的關系。
印度當下正遭遇多重困境,每一項都比雅魯藏布江的水電開發更棘手:
首先,西方對印度的期望泡沫正在破滅。過去幾年里“印度崛起取代中國”的熱炒給了新德里太大幻覺,現實卻狠狠給了他們耳光。IMF的長期增長預測中,印度仍將落后中國約兩個百分點。
更令莫迪焦慮的是,特朗普剛重返政壇就開始對印度施壓。在美印關稅談判中,特朗普團隊已明確表態不會在鋼鋁產品上讓步,甚至威脅擴大征稅范圍。莫迪心里明白得很——靠西方幫扶出頭這條路已然難走。
再看邊境安全領域,莫迪在邊境沖突后的冷靜并非偶然。今年5月印巴邊境再次爆發小規模沖突,印度軍方的表現再次暴露其后勤脆弱性。從坦克油料輸送能力到高原精準制導彈藥庫存,印軍與解放軍的系統差距顯而易見。
面對北方強大的中國與西方立場不斷強硬的巴基斯坦,莫迪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同時挑戰兩大對手,印度根本沒這個本錢。
最直接的壓力來自產業鏈頂端。稀土問題上印度對中國幾乎是“乞求”的姿態——不是缺資源,而是加工能力落后。印度本土的稀土廠連基本的高純度分離都難以實現。
據印度工商聯合會報告,僅近三個月已有超過50家印度科技企業聯名向莫迪政府施壓,要求向中國申請放寬對鏑、鋱等關鍵金屬的出口限制。而莫迪投下的百億美元稀土產業升級計劃見效至少還需五年——遠水解不了近渴,產業鏈等不起。
三重壓力疊加之下,莫迪不得不咽下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這杯“苦酒”。就算內心有萬般不愿,他也無法在當下開辟新戰線。
這種隱忍直接導致了西方“鼓風機”集體熄火。美西方媒體明白:此刻炒作水電站爭議,無法煽動印度行動,反而會暴露西方影響力在這個區域的式微。
這恰恰映射出一個新現實:在印太問題上,中國已有能力主導周邊環境基調。美國的尷尬寫在臉上——苦心經營多年的“印度替代中國”戰略正在失去現實支撐。
當然,水電站建設面臨的挑戰依然巨大。環保爭議首當其沖:大壩將改變高原地表徑流,下游濕地生態系統將面臨沖擊。中國官方雖公布了環境評估報告,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仍對珍稀魚類遷徙通道表示擔憂。
另一方面,這項工程的技術難度也是空前的——如何在4500米高海拔實施大規模施工、解決凍土問題,都是史無前例的挑戰。中國工程師計劃采用的智能填筑技術和定制化凍土施工方案若成功,將成為未來全球高寒地區工程的范本。
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啟動聲里,隱藏著亞洲地緣政治版圖的深層重塑。莫迪的沉默和西方的集體失語不是屈服,而是認清現實后的戰略止損。
這一局中國以精準時機贏得布局空間,雅魯藏布江的水,正流向大國博弈的新拐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