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烏克蘭都混到連壯丁都抓不到的地步,基輔手里頭還有足夠兵源對抗俄軍嗎?俄軍對烏克蘭狂轟濫炸了3年多,基輔為何還能撐到現在沒有投降呢?
美國一名軍官日前宣稱,如有必要,北約軍隊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領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地區。俄方對此反應強烈:對加里寧格勒的襲擊就意味著對俄羅斯的襲擊,俄方將采取一切相應的報復措施。
看來,俄烏沖突并沒有因特朗普的“調解”而有所消停,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那么,基輔方面拿什么跟俄羅斯打持久戰呢?答案之一就是:6國雇傭軍到齊!
這場沖突從2022年2月24日全面爆發以來,雙方就打得不可開交。頓巴斯地區是這場惡戰的重中之重,雙方投入了大量兵力,各種重武器齊上陣,槍炮聲不絕于耳,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烏克蘭在兵力上一直有些捉襟見肘,為了補充兵力,基輔方面也是絞盡腦汁,開始在全球招募雇傭兵。
其中墨西哥雇傭兵的參戰,就很有說法。俄新社報道,一支代號“Miquiztli Force”的墨西哥雇傭兵部隊,在烏克蘭第25空降旅的陣地上沖鋒陷陣。
戰爭之初,克里姆林宮的劇本想必是傳統的“閃電戰”:鋼鐵洪流迅速碾過,摧毀指揮中樞,占領關鍵城市,然后等著對方簽城下之盟。
可是當俄軍一腳踹開烏軍防線后,就像是開啟了一個連接著整個西方世界的“傳送門”。
俄羅斯很快發現,他們面對的根本不是一個孤立的烏克蘭。他們炸掉一座烏克蘭的彈藥庫,第二天,波蘭或羅馬尼亞邊境上就會有新的補給車隊開進來。
他們摧毀一座發電站,西方的金融援助很快就能到位,支撐烏克蘭政府運轉,甚至支付公務員和士兵的薪水。
人命,是這場戰爭最基礎的通貨
戰爭的最小單位,是人。但在烏克蘭,人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
來自拉美毒梟私人武裝的打手,或者只懂街頭槍戰的混混,搖身一變,成了捍衛“自由”的國際戰士。他們被運到蘇梅州的林帶里,成為烏軍防線的第一道血肉屏障。他們的價值,就是那3000美元月薪,精確,量化,童叟無欺。
與他們并肩作戰的,還有從烏克蘭監獄里“解放”出來的囚犯。他們沒有價碼,或者說,他們的價值就是一條命換一顆子彈的消耗品。他們和那些為錢而來的異鄉人一起,被部署在學校和醫院,成為一種特殊的“資產”——既是填線的炮灰,也是綁架俄軍火力的“人肉盾牌”。
當然,還有更復雜的價值。格魯吉亞軍團里,藏著2008年戰敗的復仇之火。他們的動機里,金錢和仇恨各占一半,這讓他們比純粹的雇傭兵更難纏,也讓他們在2024年的葬禮變得格外頻繁。
可當俄軍的FAB-1500滑翔重磅炸彈呼嘯而至,所有復雜的動機、精確的價碼,都在一瞬間被清零。在那片被夷為平地的廢墟里,再也分不清誰是為錢,誰是為恨。一切都只剩下成本,一筆被戰爭一筆勾銷的壞賬。
雙方都在用自己的優勢,兌換對方的命門
如果說個體是通貨,那戰術就是交易的藝術。
烏克蘭的算盤打得精明。他們用北約援助的廉價無人機,去兌換俄軍昂貴的坦克和補給線。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用幾萬美元的“彈簧刀”,換掉數百萬美元的裝甲集群,堪稱戰場上的“非對稱杠桿”。
更絕的是,他們把雇傭兵和囚犯兵這些“低成本單位”塞進敏感區域,逼著手握重炮的俄軍投鼠忌器。每一次開火,俄羅斯都必須計算可能引發的國際輿論這一“隱性成本”。
俄羅斯不玩花哨的杠桿,他玩的是最樸素的消耗。先用空天軍和重炮這些“高價資產”清場,把對方的防御工事連根拔起。然后再派上坦克和步兵戰車,像收割機一樣清理戰場。
這種戰術穩妥,但昂貴且緩慢。戰爭初期的情報失誤,已經讓俄羅斯付出了一筆巨大的“沉沒成本”。而雇傭兵與烏軍之間語言不通、文化隔閡造成的“溝通成本”,則像砂紙一樣,不斷磨損著烏克蘭前線的作戰效率。
一臺是靠外部輸血續命,一臺是靠燃燒家底硬撐
戰術的兌換,終究要看背后的國家“家底”有多厚。
烏克蘭80%的炮彈、先進的無人機,甚至士兵的作戰技巧,都源自北約的慷慨“捐贈”。這根管子一旦被拔掉,機器隨時可能停擺。
這種依賴是致命的。墨西哥、哥倫比亞這些“雇傭兵輸出國”,自身的經濟和工業基礎薄弱,根本無法長期提供穩定兵源。
當戰場上的殘酷真相傳回國內,招募廣告上那句“生命誠可貴,金錢價更高”,會顯得無比諷刺。這條人力補給線,正變得越來越細。
俄羅斯則完全是另一種模式——“內部循環”。它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作為兵源的蓄水池,擁有獨立的軍工和能源體系。它在燃燒自己的“脂肪”來戰斗,雖然痛苦,但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
這場戰爭,已經演變成一場“輸血模式”對決“內循環模式”的耐力賽。比的不是誰打得更漂亮,而是誰的血條更長,誰能撐到對方先倒下。
棋盤早已超出烏克蘭,真正的玩家在牌桌上亮出了底牌
當戰場的目光還聚焦在頓巴斯的泥濘戰壕時,真正的賭局早已在別處開盤。
波羅的海的那個小小的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成了大國博弈的杠桿支點。北約22個師的兵力在它周邊集結,虎視眈眈。西方切斷了通往這里的鐵路,試圖用經濟封鎖讓它窒息。
每一個動作,都不是沖著加里寧格勒本身,而是沖著它背后的莫斯科。北約高級將領一句“幾天內就能拿下”,與其說是軍事計劃,不如說是一次地緣政治的訛詐。目的就是逼迫俄羅斯分心,從烏克蘭前線抽調力量,為基輔減壓。
這枚小小的“砝碼”,撬動的是整個歐洲的安全天平。
而俄羅斯的回應,則直接掀開了牌桌的底牌。任何對加里寧格勒的攻擊,都將被視為對俄羅斯本土的攻擊。接下來的潛臺詞,所有人都懂——核反擊。
從一個雇傭兵的月薪開始的價值計算,此刻抵達了終點。在核武器這個終極的價值天平上,所有的常規武器、經濟制裁、地緣算計,都顯得輕如鴻毛。
戰爭打到最后,拼的不是正義,而是賬單
回過頭看,那些來自美國、英國、墨西哥等六國的雇傭兵,其軍事價值也許真的有限。他們更像是一種政治符號,是西方國家投下的一枚枚精心計算過的籌碼。
既能讓烏克蘭流血,又能避免自己親自下場,還能順便消耗俄羅斯的國力。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代理人投資。
從個體生命的標價,到戰術資源的兌換,再到國家實力的消耗,最后到核大國的終極對賭。這場戰爭的每一個鏈條,都被價值的鎖鏈牢牢捆綁。
戰爭的迷霧終將散去,但那張寫滿了鮮血與鋼鐵的賬單,歷史會一筆一筆,算得清清楚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