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總造價1.2 萬億元、工程量是三峽大壩5 倍、發電量達三峽3 倍的超級工程,為何選擇在當下落地?
它的背后,既有外部環境的考量,也有內部發展的需求,更蘊含著深遠的戰略意義。
外部環境:地區局勢的穩定窗口
雅魯藏布江沿西藏南部流淌,在我國藏南地區(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附近流向南亞國家。西藏平均海拔近 4000 米,巨大落差使其具備建設超級水電站的天然優勢,但過去始終未動工。
當下選擇開工,關鍵在于周邊局勢的變化:此前印度在藏南地區時常滋擾,而近期相關沖突的結果重塑了力量對比,使其在這一工程面前難以再有過多動作,外部環境的穩定性為工程啟動創造了條件。
內部需求:破解通縮的經濟邏輯
當前我國面臨弱通縮挑戰,需通過經濟增量擺脫困境。發債搞項目,既能通過收益償還債務,又能拉動 GDP 增長,但必須避免過往債務積累的問題。
2023 到 2024 年,我國債務規模增長13%,但工業利潤回報率偏低,因此需要 “有效且安全” 的項目。
雅魯藏布江水電站恰好契合 “穩增長、控債務” 需求,為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提供支撐。
就業帶動:從崗位到消費的正向循環
項目總投資 1.2 萬億元,計劃 10 年完成,年均投入 1200 億元。
參考三峽大壩曾創造超 100 萬個工作崗位,該項目工程量為三峽的 5 倍,未來十年創造的就業崗位將遠超過 100 萬。
這些崗位帶來的收入會轉化為消費,激活市場流動性,形成 “就業 — 收入 — 消費 — 經濟增長” 的正向循環,成為消費復蘇的長效加分項。
項目韌性:十年周期的穩定動能
好項目需具備持續性,10 年建設周期讓該工程能長期為經濟注入動力。它避免了短期刺激后的 “后勁不足”,符合當前擺脫通縮、穩定增長的需求,既是政策支持的重點項目,更有可持續的生命力。
能源輸出的雙重布局
工程電力輸出有兩大方向:一是 “藏電東送”,補充東部能源需求,延續 “西電東送” 戰略;二是 “向南送電”,輻射缺電的南亞地區。
戰略杠桿:從經濟依賴到合作共贏
南亞多國工業受電力短缺制約,而該水電站的電力成本優勢顯著。向印度東部、孟加拉國、緬甸輸送低價電力,將使這些國家形成經濟依賴。
以印度為例,其吸引制造業的計劃因電力不足受阻,若依賴我國電力,“關門打狗” 的營商環境將難以為繼,反而推動合作共贏,緩和地區緊張。
同時,這也是我國釋放基建過剩產能、助力 “一帶一路” 的重要抓手,通過優勢產能幫助周邊國家,占據國際合作制高點。
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落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回應外部環境變化,解決內部經濟痛點,更在就業、民生、國家安全層面布局長遠。
它不僅是發電站,更是拉動經濟的引擎、穩定就業的基石、塑造合作格局的紐帶。未來十年,它將以實實在在的效益,證明自己為何是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水電工程”—— 不僅規模空前,更意義深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