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鈾礦的需求日益增長,這一礦產對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最近,一家中國能源巨頭宣布在鈾礦勘探領域樹立了新標桿。
國有企業(yè)中國核工業(yè)集團公司周五表示,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地下1820米的創(chuàng)紀錄深度處發(fā)現了一個砂巖型工業(yè)鈾礦化礦床。
這種類型的鈾礦床通常比火山巖和花崗巖鈾礦等其他類型的鈾礦床規(guī)模更大、開采更容易、成本更低。這一創(chuàng)紀錄深度的發(fā)現反映了中國資源勘探領域的進步。
鈾是核能發(fā)電的核心燃料,但我國嚴重依賴進口。根據官方數據,中國去年鈾產量為1700噸,進口量為13000噸。
而且這一需求還在持續(xù)增長。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40年,中國每年將需要超過40000噸鈾才能滿足自身需求。
過去,中國主要在南部的火山巖和花崗巖中開采鈾礦。但近年來,鈾礦開采商轉向了北部的砂巖地區(qū)(那里的鈾礦曾被認為品位過低,無法開采)。
礦化度是鈾礦床的可靠指標,中核集團表示,他們使用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預測模型來尋找鈾礦儲量。“根據預測結果,我們在重點勘探區(qū)開展了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其他測量或勘探工作。通過實施相對較深的鉆探驗證,我們最終在沙漠腹地發(fā)現了厚層工業(yè)鈾礦化”。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中核集團“國鈾一號”示范項目也發(fā)現了類似的砂巖礦床。該項目于一年前啟動,是國內同類項目中規(guī)模最大的,并于本月初交付了第一桶鈾。
該現場采用的“原地浸出”技術因其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巨大而意義重大。
在該過程中,二氧化碳和氧氣溶解在水中,注入礦物層,然后與礦物層中的鈾發(fā)生反應。鈾溶液隨后被帶到地面,并運輸到工廠回收鈾金屬。
這一技術不僅通過抽注拿到寶貴的戰(zhàn)略鈾資源,而且礦石還待在原來的地方,地表植被沒有破壞,既安全又環(huán)保。預計該技術將應用于其他項目,以確保鈾的供應。
海水鈾提取也取得了進展,蘭州大學的研究人員今年 4 月宣布,他們已經開發(fā)出使海洋鈾吸附量增加一倍的技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