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雙機場客流增長撞到天花板了?!
不久前,2025年上半年全國千萬級機場旅客吞吐量出爐(初步統計,以下簡稱“客流量”),成都天府機場位列第5、雙流機場位列第12,雖然整體堪稱優秀,但是增速卻有點不夠看——天府、雙流同比增長2.9%、2.6%,在客流量前12機場中雙雙墊底!
▍雙流機場TI航站樓。圖據@成都發布
要知道,就在去年,成都雙機場年客流量正式突破8700萬人次,穩坐中國內地航空第三城,躋身“全球航空大都市二十強”;年貨郵吞吐量更是首次突破100萬噸,成為中國內地第5個、中西部第1個航空貨運邁入“百萬噸級航空俱樂部”城市,這才半年過去,怎么就落后了呢?
鏈接:
另外,天府機場二期——T3航站區近日也已啟動概念設計,網友點評稱“又一世界級航站樓工程即將登場”!雙流機場大規模煥新改造也在不久前迎來新進展。
一方面是大張旗鼓宣告穩坐“第三城”,一方面是客流增速放緩,一方面是持續提質改造擴容?這到底唱的是哪出?
去年成都雙機場客流量達到8733.6萬人次,UP君驚嘆于2024年的高增長,更對2025年沖1億信心滿滿,而近日,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一出來,心不禁涼了一大半!
先看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國千萬級機場客流量(初步統計)如下??
從客流總量來看,全國共計有兩座機場已突破4000萬人次,分別是上海浦東機場(4116.1萬人次,同比增長11.6%)和廣州白云機場(4012.5萬人次,同比增長9.6%),北京首都機場與深圳寶安機場則是均邁上了3000萬人次。
成都天府機場算是2000萬人次的排頭兵,2742.1萬人次排名第5;雙流機場1606.4萬人次排名第12。雙機場總客流量4348.5萬,但增速均不到3%——其中天府機場同比增長2.9%,雙流機場同比增長2.6%。
對比TOP3機場增速:上海浦東機場11.6%、深圳寶安機場10.8%、廣州白云機場9.6%,差距非常明顯。
再來看看同樣都是“一市兩場”的上海、北京,上海虹橋4.8%、 北京大興9.1%、北京首都4.5%,成都雙機場的增速仍然不夠看。
而且現在的局面是前有差距、后有追兵——
從總量看,上半年成都雙機場總客流量4348.5萬人次,仍然是“航空第三城”,但看看第四名的廣州,僅單機場客流量就達到了4012.5萬人次,距離成都雙機場差距不到10%。
實際上,廣州白云機場一直就很強,曾連續4年位列全國第一,直到2024年才被上海浦東機場以微弱優勢反超。
最新消息,白云機場T3航站樓預計今年10月底前具備投運條件,屆時終端旅客吞吐能力將達1.4億人次,成為全球最大單體機場,廣州或將由此重回“航空第三城”之位。成都“航空第三城”的江湖地位,到時候恐怕坐不穩了。
▍廣州白云機場。圖據@廣州白云發布
由此來看,別說1個億這個小目標,成都雙機場客流量今年就算是要沖上9000萬,也得努把力才行。
UP君對比了雙機場歷年來的數據和其他因素,好像發現了問題所在。
A/
2024年的高峰,要超越有難度
2021年,天府機場建成投運,航班從雙流機場逐步轉場至天府機場,雙流機場的客流量下降,但成都航空樞紐的客流量卻在疫情后大幅增長,從2019年的5000多萬人次增長到8000多萬人次。
其中2022年受疫情影響,民航業整體受挫,成都雙機場客流量下降30.0%,但仍是全國唯一航空客流量超3000萬人次城市,顯示出重要地位和強大韌性。
2023年,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和經濟的復蘇,國內航空出行需求大幅反彈,成都客流量也較上年大幅增長,實現了6000萬、7000萬人次兩次千萬級跨越,成為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后我國內地第4個年航空旅客量突破7000萬人次的城市。這也體現了成都 “兩場一體” 運營模式的成效——兩場資源整合和協同效應逐漸顯現。
2024年,成都航空樞紐客流量8733.6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6.6%創歷史新高。其中雙流機場、天府機場分別完成旅客量3243.0萬人次、5490.6萬人次,同比增長7.6%、22.6%。
通過下面的圖表可清晰觀察到,天府機場2021-2023 年客流量呈爆發式增長,2024 年增速放緩但仍保持增長態勢。
但是,今年上半年的2.9%和2.6%,已看出雙機場增長乏力。
比如去年的黃金暑假,成都雙機場日均客流量超過26.3萬人次,累計運送旅客1632.3萬人次,其中,8月份完成 客流量 829.5萬人次,暑運客流量、單月客流量、單月運輸架次均創歷史新高。這一紀錄至今還沒有一個月能達到。
在達到峰值后增速會逐步放緩,這就是生物學里常用來描述描述生物群體數量變化的邏輯斯蒂曲線。 天府機場確實如邏輯斯蒂曲線所示,從2021年投運以來,三年多時間就達到了近5500萬人次,逼近6000萬人次的設計容量,在2000~3000萬間增長迅猛,但快速觸達到玻璃天花板。
另外天府機場的承載力也隱隱觸及上限。從去年開始網上就有不少人吐槽“天府T2擠爆啦”,更傳出“今年已有很多航班轉回雙流”。傳言天府機場已基本達一期設計容量上限,成都兩場目前設計容量為1.05億人次,今年真要達到1億,雙機場將全面承壓。
B/
商務客流下滑,雙流機場高端局開局不利
雙流機場原設計規模是年吞吐量4000萬人次,但是2019年已經達到極限飽和,當年共完成客流量5585.85萬人次,全國排名第4位。等到2021年天府機場投運,2023年雙流機場啟動提質改造。
今年2月,雙流機場T1航站樓提質改造后正式運營,重回雙航站樓,年客流量保障能力提升至5000萬人次。但尷尬的是,上半年雙流機場客流量僅為1606.4萬人次,同比增長2.6%,單看6月,還是負增長0.4%。
這里就不得不提雙流機場的業務重點了,這里主要運營國內“快線”,且更偏重于商務線,近些年受到了極大沖擊 ——
? 疫情后習慣改變
疫情期間線上會議習慣延續,許多跨國公司采用視頻會議等替代方案,減少了員工的國際差旅,商務旅行的減少對航空公司的高端客源造成了巨大沖擊。
經濟環境因素
經濟復蘇增速不穩固,企業削減商務出行開支,公商務旅客不論是占比還是總量都呈現下降趨勢。
▍國內航線公商務旅客規模,圖據:民航資源網
出行方式競爭
通常都認為在800公里之下的中短途運輸中具有優勢,吸引了部分對價格敏感的商務旅客,1200公里以上,民航優勢更為突出。
但高鐵持續擴張也在爭奪民航客源,本月成都就開行了至北京、上海的動臥列車,加上今年1月成都首開至深圳動臥列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均有了直連動臥列車,夕發朝至,一覺橫跨2000公里,未來還有多條東出、南下的高鐵投運。可以想見,航空跟高鐵的競爭還將白熱化。
▍鐵路和民航旅客運輸量增速對比,圖據:民航資源網
另外還有一些眾所周知的不可抗力因素影響,增加了飛行時間和成本,也導致部分商務旅客階段性轉乘高鐵。
C/
國際客流尚未完全恢復
今年上半年,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員突破300萬人次,同比增幅達11.2%,出入境航班超2.3萬架次,同比增長15.7%,乍一看這數據還不錯。
但凡事都怕對比,相比2019年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員就已破700萬人次,300萬+確實只能說是還在回血,要知道那可是只有雙流機場的時代啊。
還有個對比更扎心——2019年成都的國際及地區航線數量就達到126條,特別是與歐洲之間搭建起了13條定期直飛航線,形成了與歐洲之間的10小時航線網絡圈。今年上半年成都的國際及地區定期直飛航線恢復拓展至86條,還不及疫情前的70%。
得益于免簽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今年國際市場的復蘇頗為強勁,下半年雙機場破400萬也還是有戲,各位覺得呢?
流量經濟時代,流量即是財富!作為超級“流量”入口,機場可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大型交通樞紐,而是物流、人流、商品流、現代信息流、商人流、人力資源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匯,由此形成并倍增的經濟能量向周邊乃至更遠的地區輻射,所以機場也是門戶城市的標配、城市能級的體現!
比如最強地級市蘇州,雖然GDP一直排在成都之前,但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機場,由此論國際影響力和樞紐地位,也和成都根本不在一個量級。反過來,北上廣等城市機場的強大磁吸力,對于城市樞紐地位乃至經濟地位也是極大的鞏固。
對流量入口的爭奪,實際上是對其背后帶來的經濟乘數效應的爭奪;抓住了流量,也就抓住了經濟話語權。所以,促進機場客流增長也就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成都向上」建議:
積極開拓航線資源
將成都打造為國際航空中轉樞紐!
說句扎心的話,雖然成都與北上同屬雙機場城市,但從機場能級來看,依然矮了一截——
北京、上海、廣州為第一梯隊,為全方位門戶;成都在第二梯隊,為區域門戶。北上廣不僅流量大還增速快,馬太效應顯著,就是因為航線資源與客流資源的進一步集中聚攏。
▍廣州機場的流量背后是整個大灣區的經濟實力
當航線資源、時刻資源偏向頭部機場的時候,成都有沒有機會呢?當然有。
成都處于歐洲一大洋洲、南亞東南亞一北美的國際航路交叉點上,可以充分發揮西向南向門戶樞紐優勢,增加亞洲航點覆蓋面,積極拓展歐洲、北美洲等遠程國際航線。
在今年4月召開的成都國際航空樞紐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上,四川機場集團相關負責人明確提出,全年計劃新開、復航和加密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28條,以航線網絡的擴展織密對外開放的“空中走廊”。
但是這項工作目前進展還不是很顯著,以成都—歐洲為例,目前僅能直飛四座城市,而且航班很少,其他大部分都要從北上中轉。本來是要往西飛,還得先往東繞一大段,確實有點悲催~到其他大洲也是,航班少而且至少要中轉1次,進出實在太不方便了!
除了全球通達性,中轉效率和便利性也是一座樞紐機場的顯著特征。
天府機場目前在國內中轉市場的中轉率已經做到了頭部了,如果更進一步將自己打造成類似于香港、新加坡那樣的中轉樞紐,讓飛往歐洲、中亞、南亞的國際航班都經過這里中轉,那還將帶來大量客源,有效支撐國際航線客座率。
▍圖據:民航資源網
面對7月開啟的暑運,成都的“空中流量”又迎來新一輪增長高峰。航旅縱橫預測,暑運首月,入境成都的航班機票預訂量將超15萬張,同比增幅約21%;預計入境航班量將突破1800班次,同比增長11%。
四川省發布的《提升成都國際航空樞紐能級推動空中絲綢之路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基本建成,年客流量1億人次以上,年貨郵吞吐量100萬噸以上,其中國際(地區)客流量700萬人次以上、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30萬噸以上。
UP君相信,隨著天府機場二期工程的推進、更多國際航線的開通和智慧航空服務的深化,成都的國際航空樞紐功能將進一步增強。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不著急嘛,慢慢來,給成都多兩年時間,且看2027年登頂1億人次客流!
對此你怎么看?咱們留言區見~
- END -
防止失聯〖請設星標☆〗
編輯:Huge Ⅰ 美編:Amy Ⅰ 主編:Comet
圖文來源:成都向上/網絡
為全面獲取成都向上新聞資訊,歡迎關注UPchengdu成都向上(新聞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