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昊
7月21日至22日,全國大法官研討班在國家法官學院舉行。近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會議要求,深刻領會黨中央出臺《意見》的重大意義,緊緊圍繞《意見》部署的六個方面任務抓落實,履行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定分止爭、維護公正的重要職能。
圍繞落實《意見》關于“以嚴格公正司法保障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部署,會議強調,必須全面充分履行審判職能。最高法班子全體同志,咨詢委成員,各高級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院黨組書記、院長,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等與會代表展開研討,同商共議抓好《意見》落實、實干擔當的思路、舉措。
嚴格公正司法守護國泰民安
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受理刑事一審案件52.9萬件,同比下降10.4%;判處生效被告人70萬人,同比下降9.03%;依法嚴懲嚴重刑事犯罪,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罪犯5.1萬人,同比下降4.65%。
會議指出,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刑事犯罪數量特別是重罪數量下降,輕罪明顯上升,極端惡性犯罪時有發生,新型犯罪多發高發,社會對懲治犯罪、保護人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圍繞落實《意見》部署,會議要求,各級法院必須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風險源頭防控,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
如何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會議指出,首先堅持“嚴”的一手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彰顯刑罰“鋒芒”所向,同時要敏銳把握形勢,以寬嚴之別體現政策力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長治久安。交流中,各地法院介紹了經驗做法——
在維護經濟安全方面,湖北法院嚴懲非法金融活動,2023年以來,審理非法集資、傳銷等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1450件,判處罪犯2673人,切實維護金融安全。對涉眾型犯罪案件的核心骨干成員,堅決依法從嚴處理,如對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犯罪重刑率達70%;對積極退贓退賠、認罪認罰的一般成員,依法從寬處理,最大限度分化、瓦解犯罪。
青海法院守好“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構建“案件審理+司法宣傳+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作模式。依法嚴厲打擊在木里礦區非法采礦犯罪行為的同時,積極推進生態修復,妥善審理相關民事公益訴訟,并執行到位生態賠償金22.36億元,統籌用于木里礦區綜合整治。面對牧民非法占用草地系列案中,充分考慮群眾在自家承包的幾千畝草場上種植少量牧草,是為牲畜過冬提供保障,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的情況,除對個別犯罪情節嚴重的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外,對大部分被告人依法單處罰金或適用緩刑,既有力震懾犯罪,又引導群眾主動自覺保護生態。
上海法院在社會治理中彰顯寬嚴相濟的法治力量,以數字化手段深入挖掘、系統分析案件背后隱藏的社會治理問題,形成數字犯罪安全風險提示等犯罪預防類治理報告8篇,有力促推刑事審判由事后治罪向事前延伸。
“寬嚴相濟的核心在于全面與準確。”會議提出,全面,體現在輕罪重罪既是刑法規定,也是人民群眾的感受,要有客觀、恰當的把握。準確,則是要敏銳洞察、綜合考慮,把握具體案件情形,遵循“嚴格依法辦理、裁判標準統一、寬嚴理據充分”,實現“三個效果”相統一。
優質精準司法滿足發展所需
會議強調,《意見》部署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從積極履職盡責和規范權力行使兩方面對審判執行工作提出要求。
在積極履職盡責方面,今年上半年,人民法院敏于通過審判執行工作提供更加優質精準的司法服務保障,更好維護經濟秩序、增強市場活力、滿足發展需求——
人民法院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依法妥善審理涉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非法金融活動等案件;有力有序開展全國法院打擊非法集資專項行動;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
全國法院受理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審案件3.5萬件,同比上升2.65%。最高法發布5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典型刑事案例,加強對非法經營、合同詐騙、強迫交易、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等案件的監督指導,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
全國法院發揮破產審判職能,審結破產案件8704件,對陷入財務困境但仍具有市場潛力的企業,通過重整、和解等方式,幫助“危機”企業尋找“新機”;對確實沒有挽救價值的“僵尸”企業,堅決推出“出清”,助力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市場資源高效配置。
圍繞落實《意見》部署,會議強調,要結合當前正在深入開展的規范涉企執法司法專項行動,在嚴格依法公正的基礎上,用足用好以調促和、活封活扣、引導“可重整不清算”等措施,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圍繞立案、管轄、審理、執行及司法作風等方面,明確了涉企審判執行中需要糾治的重點,都是企業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嚴格對照、嚴格排查、嚴格整改。”在規范權力行使方面,會議指出,規范涉企執法司法,審判機關是“最后一道防線”。人民法院要恪守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疑罪從無等法律原則,加強對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堅決糾治違規異地和趨利性執法司法,堅決破除地方保護主義。
做實定分止爭增進人民福祉
今年上半年,各級法院受理民商事一審案件1237.2萬件,同比上升38.87%。
民生案件多是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勞動就業、生活消費等糾紛,關乎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今年上半年,最高法出臺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二),對“假離婚”、父母給子女購房出資、藏匿未成年子女等問題明確裁判規則。發布第二批涉彩禮糾紛典型案例,依法打擊“婚騙行為”,準確適用彩禮返還,進一步促推移風易俗。
“典”亮社會生活,今年上半年,最高法發布多批民法典頒布實施以來典型案例,回應“飯圈”文化治理、職場性騷擾等群眾普遍關切的熱點問題。發布預付式消費司法解釋,規制“卷款跑路”“霸王條款”、收款不退等行為。發布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侵害人格權典型案例,堅決打擊網絡犯罪。
會議指出,《意見》對司法增進人民福祉作出具體、明確部署,既有實體性要求,也有程序性保障。
“案件背后交織的法理情尤需關注,尤需法院、法官在定分止爭上更加用心用情。”會議強調,定分止爭在乎細節,立案環節的訴訟指導、依法登記、保全鑒定、先行調解,判前判后的釋法說理、來訪接待、信訪答復等,這些工作做優做細,定分止爭才能做深做實。
此外,會議還要求,緊扣就業這個民生之本,依法妥善審理涉就業糾紛案件,加強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會同檢察機關協力清理整治欠薪,營造良好就業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