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中,臺海風云突變。不是因為導彈試射,不是因為戰機越線,而是因為美國——更準確地說,是特朗普。
一位坐在白宮的新總統,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商人,正在用兩步棋,引爆島內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地震。
一、“商業總統”回來了,臺灣被擺上了談判桌
特朗普上任才幾個月,島內就已經開始坐不住了。1月底他在公開講話中,直言“臺灣搶了美國芯片生意,美國為什么還要保護它?”這句話字字扎心——臺灣引以為傲的護國神山臺積電,芯片出口占比超過總經濟的30%,一旦失寵,整個島的經濟將山崩地裂。
更狠的是,特朗普并沒有打算止步。他拒絕重申對臺“安全承諾”,回歸所謂“戰略模糊”,暗示:要是真打起來,美國不一定幫你。
這還沒完。4月起,特朗普拋出“互惠關稅”大殺器,臺灣地區赫然在列。雖然芯片暫時被豁免,但他三番五次威脅要對半導體征稅——一旦落實,臺灣高科技產業將面臨毀滅性沖擊。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臺灣對美順差達55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這在特朗普眼里,不是經濟合作,而是“美國被薅羊毛”。于是,他決定反薅回來。
5月起,他推動國會附加條件通過對臺援助法案,要求臺防務支出占GDP的10%——這是什么概念?幾乎等于要求臺灣掏出整個年度預算的1/3投入軍購。掏空經濟,堆出軍火山?
這不是援助,這是敲骨吸髓。
二、“棄臺兩步棋”,大陸必須預判最壞局面
很多人說特朗普“棄臺”是假,是政治操作。但我們要問:商人講什么?利益。
特朗普的“棄臺計劃”,其實已經擺在臺面上,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經濟脫鉤。用關稅棒子逼迫臺積電把產業鏈全部遷到美國本土。從威脅25%-100%的關稅,到要求加速在亞利桑那投資建廠,特朗普要的很明確——芯片技術留下,人隨便你。
第二步是戰略脫身。美軍在臺海減少巡邏,外交上回避正面承諾,軍事上逐步收縮。在2025年3月凍結對烏軍援、逼烏克蘭談判后,臺灣地區看到了“鏡中自己”。
這兩招,一軟一硬,一推一拉,既榨干臺灣經濟,又留好“轉身離開”的后路。如果哪天大陸真的武統臺灣,特朗普完全可以聳聳肩說:我早就警告過了。
三、島內危機逼近,大陸不能陷入被動
特朗普的“棄臺邏輯”已在進行時,島內的巨變已經初現端倪。
臺積電訂單流失,美國客戶轉向越南、印度等地,出口開始下滑。島內失業率悄然爬升,青壯年移民潮再次涌起。與此同時,“必須自立自強”論調高漲,臺當局大撒幣采購軍火,結果是民生預算被壓縮,社會撕裂日益嚴重。
而這,恰恰可能是特朗普的“誘敵之計”。島內越亂,大陸越難決策;一旦解放軍介入,美國便能“名正言順”坐上談判桌,換取地緣籌碼。
面對這種復雜博弈,大陸必須提前應對:
經濟上,加速芯片國產替代,增強自主供應鏈;推動內需擴大,壓縮對外依賴;加強“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多元出口通道。
軍事上,臺海戰備常態化,提升聯合作戰能力與情報偵察體系;確保任何突發事件都能“看得見、打得準、壓得住”。
外交上,強化中俄、中歐、中東等多邊合作,打破美國孤立戰略。尤其要拉緊周邊東盟國家,筑起地緣“緩沖帶”。
四、中國從來不是任人擺布的棋子
特朗普不是傳統政客,而是一個把國際政治當成商業談判桌的操盤手。他不會為了理想主義出兵,但一定會為了利益毫不留情地坐地起價。
“棄臺”,對他而言,不是口號,而是籌碼。一旦臺灣價值被榨干,他轉身甩手的速度,會比關稅落地還快。
但請記住——中國從來不是任人擺布的棋子,而是主宰勝負的棋手!
我們不奢望美國的承諾,不幻想外部的庇護。請記住,臺海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所在,任何勢力膽敢干涉,必將遭到迎頭痛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