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來大暑。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二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古人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此時節,陽光熾烈,暑熱如沸,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出汗多,消耗大。人們常常清清爽爽出門,回來就像是從水里撈上來似的。
那么,在這個酷熱難耐的時節,市民如何才能安然度夏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心病科姚磊副主任醫師提醒,避暑祛濕是關鍵。
衣:清爽透氣,巧護“命門”
大暑穿衣,核心目標是散熱防潮、避暑防寒。姚磊提到,衣物材料的選擇上尤為關鍵,要選“透、吸、涼”的天然材質,如透氣性極佳的亞麻,吸濕散熱快,能迅速帶走體表汗液。真絲的衣物親膚性好,觸感涼爽,吸濕性也不錯。純棉材質的衣物吸汗能力強,穿著舒適,雖然透氣性稍遜亞麻,但依然是大眾實惠之選。建議避開化纖面料,由于吸濕性差,汗水積聚在皮膚表面不易蒸發,且高溫下濕熱交蒸,容易悶出汗疹、濕疹。
在顏色選擇上,白色、米色、淺藍、淺綠等淺色衣物為佳,淺色能夠較大程度反射陽光,減少熱量吸收;視覺上也帶來清涼感,是酷夏的首選色。
款式方面,應避免緊身束縛,寬松舒適、利于通風的最佳,寬松衣物便于空氣流通,加速汗液蒸發,讓體感更加涼爽。
食:清補結合,破解“苦夏”
大暑時節,氣溫高,濕熱重,濕熱易困脾胃,會導致人們食欲不佳。姚磊建議市民在飲食上要講究兩個“qing”字——“清”和“輕”。
清,是指“清”補結合,如冬瓜、絲瓜、黃瓜、苦瓜、西瓜翠衣、綠豆芽、荷葉等,是天然的清熱解暑佳品。苦瓜與苦菊,味道雖苦,但清熱、明目、增食欲效果良好,涼拌清炒皆宜。清補食材上,老鴨肉能滋五臟之陰,尤適合體熱上火者,瘦豬肉、鯽魚、鮮藕、蓮子、山藥等性質平和或微涼的食物也是不錯的選擇。第二個“輕”指性味上輕靈發散的食物。中醫認為辛味主發散,調配食材時,適當加入嫩姜、紫蘇等辛味,起到醒脾化濕。
針對夏季的火熱和濕,姚磊推薦一道養生食譜:黃精麥冬粥。取粳米60克、黃精15克(干品需切片/提前泡)、麥冬10克、蓮子10克和山楂片5克(或用去核鮮山楂),熬成粥,適合容易心悸、胸悶、口干,舌紅少津的人,可以起到氣陰雙補、潤燥安神、養血安神,清心除煩、開胃化積助消化的功效。
住:營造宜居“小環境”
姚磊提到,大暑居家總原則,主打“防暑降溫、祛濕通風”,避免“空調病”。室內空調開26-28℃即可,并注意避免大汗淋漓時直接進入空調冷風直吹的房間。夜間睡眠時溫度不宜過低。如過分貪涼可能會導致頭痛、頸肩僵硬、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另外,每天早晚,一般在9點前,或傍晚日落后戶外空氣相對涼爽清新時開窗通風,讓新鮮空氣流動進來。
如室內潮濕,可使用除濕機除濕。浴室、廚房記得及時擦拭水漬,定期開啟排氣扇。可以懸掛艾草束驅蚊除濕,用安全驅蚊香氛或用電蚊拍等物理方法驅蚊,少用氣味濃烈或有潛在健康影響的化學噴劑。
行:動靜相宜,避開“陽時”
大暑的運動原則是“少動多靜”“量力而行”“擇時出行”,避免劇烈消耗和陽光暴曬。姚磊提到,室外活動的最佳時段是清晨太陽剛出,或傍晚太陽落山后。此時氣溫相對不高,紫外線減弱,空氣涼爽清新。清晨可以去公園散散步、打打太極、練練八段錦,傍晚更適合健步走、游泳或輕松的廣場舞。而上午10時后至下午4時前,是一天中最熱、紫外線最強的時段。此時盡量避免進行戶外活動,尤其是高強度、長時間的運動,若必須外出,務必做好防暑防曬措施。
如夏季心煩氣躁,市民可以多多按揉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該穴位位于腕橫紋小指側端的凹陷處,用大拇指腹順時針按揉,左右各三十次,以有酸脹感為宜。可以起到瀉火、安心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