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食品安全無小事。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發布《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是校園配餐服務管理的首個國家標準。從食譜、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備餐與配送,到用餐服務、服務評價改進、應急處理等,管理指南為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的合規管理提供標準化指導;同時,在人員配置、原料采購、制造環節和運輸環節上,進行節點管控,尤其是明確要實行米、面、油等大宗商品集中定點采購等。
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中國對食品安全給予足夠重視,2015年10月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四個最嚴”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導方針,2019年2月食品安全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評體系,同年5月《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發布,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提供了綱領性文件,2023年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則提出深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等。
一道道立法,一項項食品安全標準,承載著社會的集體共識和期許,寄托著人們的食品安全訴求。每一步法律、每一條食品安全標準背后,都帶著過往的經驗教訓,旨在極力避免重復過去所犯的錯誤。
學生餐連接著家庭與社會,串聯著現在與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是所在家庭的心肝,也是每個家庭最為敏感的神經,尤其是嬰幼兒。因此首個校園配餐服務管理國家標準的發布及實施,也廣受關注和期待。
食品安全問題,本質是一個社會治理能力問題。國內外有著豐富的食品安全管理經驗,最典型的是歐盟的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系統(HACCP),對其轄區的食品從田間到餐桌,拆解成便于透明化擔保的風險敏感點和關鍵點,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規范、事后可追溯,將參與各方的責權利關系做到清晰明了,將激勵約束相容性做到公平有序。
當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還時有發生,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是,盡管中國從立法到執法,自上而下高度重視,但相關部門依然秉持一種管控思維,即一旦出現問題,首先想的就是管起來,第一行動力就是如何將惡意、惡行馴服,認為唯有權利服從于權力的強制,惡意、惡行才能得到控制和杜絕。
這致使不論是在立法和執法環節,還是標準制定方面,都更愿意強化以管代治、以罰代管的立竿見影效果。
誠然,嚴刑峻法等足以影響個體邊緣決策行為;不過,以管代治、以罰代管等,更多是權宜之計、安頓之策。因為從行為經濟學和規制經濟學角度看,經濟社會交互的基礎場景、權力的管控和處罰都需克服信息不對稱,即監管執法部門很難真正掌握市場主體的內部信息,且市場主體更具有內生激勵性獲取外部信息,這導致通過管制和馴服手段來規范惡意、惡行,存在不可完全規避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現象。
要真正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最為核心的是要承認治理問題是一個共擇系統,治理不僅要靠嚴刑峻法的強制力、監管威懾力,也要在認識上走出以罰代管、以管代治的慣性,更著眼于打造公私共治的合作博弈場景。
這方面關鍵是要強化經濟社會內生的相互助推、相互制衡力量,搭建開放治理體系,讓各大經濟社會主體基于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而參與相關經濟社會活動。為此需要的是完善市場的集體訴訟、辯方舉證及爭議和解制度,為消費者有效捍衛自身合法權益提供必要的合法工具,提供伸張公平正義的消費友好型場景。這可以將市場的合法權益變成一雙雙維護權利的眼睛,從形式內容和程序上為“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等開放式制度框架,為食品安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式規范,營造一個真正具備可操作性的可追溯場景。
從管制到依法治理,是食品安全的必經之路,讓所有的食品安全問題都能獲得一個下不為例的足信承諾,需要的是走出馴化惡行、惡意的管控思路,真正用制衡的治理理念,打造合法權益的合作博弈場景,用各自合法權利間的相互牽制和助推,來消除可預防的負外部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