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考古研究 做好專題規劃 展現歷史變遷
李紅軍調研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考古發掘及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考古又有新發現。7月22日,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贛江新區黨工委書記李紅軍前往現場,調研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考古發掘及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李松殿,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趙捷參加。
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考古調查勘探面積約3萬平方米,目前已勘探約4000平方米,調查與試掘清理遺跡單位20處,重要遺跡包括宋代房址1處、墓葬2座,元末明初灰坑、灰溝4處,明清時期木樁建筑1組,陶、瓷、銅等各類文物標本300件。上述器物年代自漢代起,延續至明清時期,其中發現的銅鏃、礌石以及元末明初時期的瓷器,證實該區域曾發生軍事沖突。結合文獻考證,1362年朱文正駐守南昌時,與陳友諒在此爆發“洪都之戰”。另外,1983年11月在塑料八廠(現南昌市第三人民醫院檔案室)打井發現有“大唐庚子歲”銘文磚,所屬城墻墻基隱埋在距現在地表4米深處,墻基厚63厘米,殘高2米,橫豎交錯平砌二十層磚,向東西兩側延伸。通過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或可獲取城墻基址、護城河、道路系統、倉儲建筑基座等關鍵遺存,實證南昌從“子城”向“府城”擴展的空間邏輯,為開展南昌城歷史變遷、文化脈絡研究奠定基礎。
考古現場,古城墻遺跡輪廓清晰,分屬于不同年代的遺址漸次增筑、階階相承,漢、唐、宋、元、明、清及近現代各類磚墻縫隙交錯、層遞而上,猶如城市年輪,展現千年南昌歷史脈絡。城垣根底,歲月綿長,往事悠悠。一件件出土器物,再現南昌民俗風貌,也印證古戰場激烈拼殺,斑駁之間訴說變遷更替、成敗興衰。
李紅軍與考古工作人員深入交流,詳細聽取有關情況匯報。李紅軍指出,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南昌的城市記憶、文化底蘊。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實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要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嚴格落實文物保護與安全管理規定,防止建設性破壞和過度商業化,做好文物古跡、古建筑的修繕保護,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要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精心做好文物展陳展示,不斷提升文物建筑等開放水平,深入闡釋文化遺產多元價值和精神內涵,進一步傳承好城市歷史文脈。要扎實做好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考古發掘成果保護利用工作,加強考古研究,做好專題規劃,通過一件件珍貴的文化瑰寶,進一步還原元末明初“洪都之戰”的歷史真實,摸清漢代“灌嬰筑城”的歷史脈絡,展現南昌城市發展的歷史變遷,更好呈現南昌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擴大城市影響力、輻射力。
來源:洪觀新聞記者 萬能/文 馬悅/圖
編輯:姚西林 二審:劉培堃 終審:楊赟
南昌發布
微信公眾號:nc_fab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