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推動古樹名木保護理念深入人心,近日南昌大學存木續脈公益實踐團負責人潘寧卉走進南昌市第二十六中學,以“存木續脈,‘樹’說千年”為主題,圍繞古樹名木保護傳承為全校師生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宣講。
古木尋蹤溯千年,根脈密碼待君解
宣講伊始,潘寧卉以江西現存的兩株千年“樹王”為引,帶領師生們穿越時空,探尋古樹名木所承載的歷史滄桑。細致的講解讓師生們深刻認識到:古樹名木不僅是生態系統的維穩基石,更是文化記憶的鮮活載體,保護古樹名木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生態有價亦無價,保護意識植心間
“一公頃林地每天能吸收一千公斤二氧化碳,相當于 五百臺空氣凈化器全天運轉。”潘寧卉用精確的數據揭示古樹在碳匯固碳、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關鍵作用。此外,通過安義古村群百年古樟群帶動鄉村振興的案例,潘寧卉進一步闡釋古樹的經濟與研究價值,呼吁師生珍視這份生態瑰寶。
護樹技藝代代傳,綠色屏障共守護
針對古樹名木常見的樹洞問題,潘寧卉現場演示“清創-消毒-加固”三步修補法,操作嚴謹,步驟清晰易懂。互動環節中,潘寧卉認真解答師生們所關心的古樹保護政策制定,學習渠道等問題,并鼓勵大家從拒絕刻字、勸阻攀折等小事做起,通過線上認養、制作文創等方式,成為古樹的保護者、記錄者和傳播者,為祖國的綠水青山獻一份力。
薪火相傳踐使命,生態家園共筑夢
宣講尾聲,潘寧卉寄語同學們:“古樹名木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文明的囑托。”她呼吁青少年以敬畏之心守護綠色根系,讓古樹名木在一代代新生力量中續寫生生不息的傳奇。”
此次科普宣講,潘寧卉以自身扎實的專業修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師生們心中播撒下生態文明的種子,更激發出師生參與保護的熱情,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注入南大學子的青春力量。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