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在7月22日發布的專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歐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8.7%,創下近五年來最大降幅。與此同時,據歐盟委員會經濟預測,歐盟整體GDP增速預計僅為1.2%,能源成本和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
在這樣一個微妙時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搶在特朗普再度歸來之前,閃電訪華,卻遭遇了中國罕見的冷淡回應。馮德萊恩此行的背后,是中歐關系的冰火交融,是全球大國博弈格局中的一次關鍵“碰撞”。
中歐關系的裂痕
2024年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35%高額關稅引發了全球產業鏈的震蕩。僅幾周后,歐盟對中國多家企業和銀行實施新一輪制裁,理由涵蓋烏克蘭危機、“產能過剩”以及所謂“國家補貼”。
中國商務部回應強調,歐方舉措缺乏國際法依據,未獲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屬于“非法單邊制裁”。相關表態釋放出強烈信號:合作空間尚存,但中國已不再為“場面話”買單。
今年6月,歐盟駐華大使公開要求中方在一個月內放寬稀土出口,否則將取消高層訪華行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成員國內部分歧加劇,能源與農業利益難以協調。
德國聯邦議院數據顯示,2024年德國失業率達6.1%,制造業裁員潮在持續。歐盟對華政策“左手拉攏合作,右手持續打壓”,導致中歐關系裂痕不斷擴大。
7月24日,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將共同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十五屆中歐峰會。這一行程源自雙方商定,并非中方主動邀請。
中國外交部公告中罕見未使用“應邀來訪”的措辭,而是強調“經中歐雙方商定”。原定兩天的會期被壓縮至一天,顯示中國對本輪會晤定位極為低調。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坤公開表示,歐盟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損害了中國的合法權益,中方將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中國政府強調,合作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之上,虛無縹緲的對話無助于改善當前局勢。北京對歐盟此次來訪的“冷淡”安排,本質是對歐方“左手合作、右手打壓”策略的明確信號。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馮德萊恩此次訪華有三大訴求:推動中國放寬對歐洲企業的市場準入、放松稀土出口管制、就中俄經貿關系向中方施壓。然而,中國在關鍵利益問題上立場堅定,底線清晰,尤其是在俄烏戰爭和稀土政策方面,拒絕無條件妥協。
美歐壓力下的歐盟分裂與彷徨
7月12日,特朗普在密歇根的競選集會上宣布,從8月1日起對歐盟輸美商品加征30%關稅。面對美方貿易大棒,歐盟內部陷入劇烈分歧。
德國基民盟黨首默茨公開批評歐盟談判效率低下,主張大規模采購美國產能源以緩解壓力,法國政府則因本國農產品利益堅決反對。歐盟對華貿易政策、能源安全和對美關系的多重矛盾,令其在全球博弈中步履維艱。
北約軍費自擔、對烏援助壓力、經濟復蘇乏力,讓歐盟各國“各自為戰”。法國農業部報告顯示,2025年法國農產品出口額同比下滑9.3%,葡萄酒產業受中國反制裁影響尤為明顯。
歐洲央行內部預測,2025年歐元區通脹率將維持在3.5%高位,居民實際購買力持續下滑。歐盟高層此時訪華,既是尋求“突圍”的無奈之舉,也是對中歐關系前景的戰略測試。
合作還是對抗?
中國對馮德萊恩一行的安排,既沒有拒絕,也不再主動歡迎。中方多次強調,合作大門始終敞開,但前提是真誠和務實。
綠色發展、氣候治理、標準規則等領域仍具備巨大合作空間,但中國不會在關鍵利益上讓步。對于歐盟“來談合作的同時,另一只手還在加壓”的做法,中方明確表示不再模糊處理。
過去兩年,中方日益重視與歐盟成員國的“點對點”溝通,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在具體議題上各有立場。
中國對歐外交已采取“整體+雙邊”并行策略,避免將全部資源投入到統一但效率低下的歐盟框架中。中國外交學院最新研究報告認為,中歐關系未來的合作前景,將更多取決于歐盟實際行動和對中國底線的尊重。
專家普遍認為,本屆中歐峰會難有重大突破,雙方根本矛盾尚未消除,但在綠色產業、智能制造等領域仍有合作潛力。中歐關系已進入“務實為先”的新階段,“象征性互動”難以維系雙方利益。
現實困境與未來走向
馮德萊恩訪華,既是個人使命,也是歐盟當前困境的縮影。她既要向歐盟內部傳遞“我們在推進中歐關系”的信號,又要向美國表明“并未完全倒向中國”。
中國的態度早已在安排中明示:歡迎務實合作,但不會接受虛談空轉。峰會壓縮、低調接待,反映出中方對歐方“打壓與合作并行”策略的高度警惕。
全球供應鏈格局的重塑,正逼迫歐盟重新思考對華政策。埃森哲2025全球供應鏈白皮書指出,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短期內難以降低。電動汽車、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潛力巨大,但前提是雙方政策趨于理性和可預測。
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可能性,讓歐盟面臨新一輪戰略抉擇。美國對歐盟的貿易威脅和地緣政治壓力,削弱了歐洲的戰略自主。馮德萊恩此行,既是試探中國底線、爭取談判籌碼,也是測試歐盟自身戰略獨立性的關鍵一步。
7月24日的中歐峰會,不會是中歐關系的終點,也難以成為轉折點。但這次高層互動,已經將中歐關系的現實困境、利益訴求與未來挑戰暴露無遺。
中國以低調卻堅決的態度,明確表達了合作的底線與期待。歐盟如果希望在全球格局中獲得更大空間,必須放下幻想、直面現實,拿出更多理性和務實的行動。
中歐關系,終究要在博弈與合作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馮德萊恩的“閃電訪華”,是一次戰略性的探路,也是一次歷史性的自省。全球經濟格局之下,誰能抓住合作機遇,誰就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贏得未來。
參考資料:
中工網:2025-07-21 15:02:科斯塔、馮德萊恩將訪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