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德國,大家第一反應都是"乖學生",70年來從沒跟美國紅過臉。
可特朗普這招關稅大棒砸下來,直接戳到了德國汽車業的命門,這個"模范生"瞬間炸了鍋:"想打架?奉陪到底!"
德國這個"乖學生"怎么突然變成了"硬茬子"?這次是認真的,還是在虛張聲勢?
作者-彤
80萬人的飯碗懸了:德國汽車業遭遇"死亡威脅"
30%的關稅,這個數字砸下來,德國人的心都涼了。
要知道,德國對美出口1570億歐元,其中汽車占了四分之一,這可是德國的命根子。
更要命的是,德國汽車業養活了80萬人,占全國GDP的8%,特朗普這一刀下去,直接砍到了動脈上。
寶馬、奔馳、大眾這三個金字招牌,在美國市場的利潤瞬間要被"腰斬"。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急了,趕緊發聲明:這政策要是真落地,10萬個崗位說沒就沒。
說實話,德國人之前還想著能談談,畢竟大家都是"盟友"嘛。
可特朗普不按套路出牌,8月1日這個"死線"一劃,鐵了心要收關稅。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還放話:"這個日期是'硬性'的,談不談成都得收。"
這下德國人徹底明白了:妥協沒用,人家壓根就沒想給你留活路。
德國副總理哈貝克憋不住了,直接攤牌:"談判已經觸及德國產業的生存紅線。"
這話說得很重,翻譯過來就是:你們別太過分,真把我們逼急了,后果自負。
從"求和"到"宣戰",德國人這180度大轉彎,讓全世界都愣了。
要知道,德國這個國家,從二戰后就一直扮演著"好學生"的角色。
美國說往東,德國絕不往西;美國說制裁誰,德國二話不說跟上。
可這次不一樣了,生存問題面前,什么"盟友情誼"都得靠邊站。
德國經濟本來就不景氣,從2017年起出口份額就在下滑。
到了今年上半年,更是在關稅威脅下幾乎進入困境。
如果下半年再得不到改善,德國經濟可能就要進入連續三年零增長的死胡同了。
踢到鐵板了:特朗普萬萬沒想到德國會翻臉
特朗普這招"捏軟柿子"的套路,之前屢試不爽。
英國一聽要加關稅,立馬妥協;越南也是秒慫,乖乖簽了協議。
按這個節奏,特朗普覺得德國這個"老實人"肯定也會低頭。
結果萬萬沒想到,這次算是踢到鐵板了。
德國不僅沒慫,反而掏出了壓箱底的"殺手锏"——反脅迫工具。
這玩意兒本來是歐盟2021年搞出來對付中國的,現在要拿來收拾美國。
說起來也夠諷刺的,當年歐盟設計這個工具時,想的是萬一中國"經濟脅迫"怎么辦。
結果現在真正搞"經濟脅迫"的是美國,這個工具反而要用來對付"盟友"。
這就叫"風水輪流轉",誰也想不到會有這一天。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開始還想著談判,結果被特朗普團隊給"教育"了。
美方明確告訴她:15%是最低線,汽車關稅25%一分都不能少。
這下連一向主張"妥協路線"的馮德萊恩都沒話說了。
德國人算了一筆賬:如果真按30%征稅,德國汽車出口將縮水35%。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德國制造業的半壁江山要塌。
到那時候,別說80萬汽車工人,整個供應鏈上的幾百萬人都得受影響。
更要命的是,特朗普還暗示:這只是開始。
他的真正目標是讓制造業回流美國,歐洲這些工廠最好都搬到美國去。
這話等于告訴德國:"我不光要你的錢,還要你的產業。"
德國人這下徹底清醒了:原來美國從來沒把歐洲當"盟友",只是當成了"提款機"。
既然如此,還客氣什么?德國18日正式表態:支持啟用反脅迫工具。
這話一出,整個華盛頓都震了:連德國都要翻臉,這事兒鬧大了。
絕了!歐盟拿出"制華神器"對付美國
這個反脅迫工具到底有多厲害?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一旦啟動,歐盟可以限制美國企業參與歐洲的公共采購。
還能對美國的數字服務企業征稅,甚至凍結美資企業在歐盟的投資許可。
簡單說,除了不動武,其他該斷的都能斷,該凍的都能凍。
這威力幾乎不亞于"經濟斷交",難怪當年設計出來后一直沒敢用。
現在德國點頭了,這個"核武器"級別的工具終于要亮相了。
更有意思的是,法國早就等著這一天了。
馬克龍一聽德國松口,立馬召集歐盟峰會,提議建立"歐洲經濟主權防護網"。
這名字聽著就霸氣,翻譯過來就是:我們要聯合起來對抗美國霸權。
更戲劇性的是,連英國都表達了"理解"。
要知道,英國可是剛在美國壓力下妥協過,現在卻說理解德國的立場。
這說明什么?說明大家對美國的"貿易霸凌"都憋了一肚子氣。
歐盟還準備了兩輪關稅反制清單,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
從威士忌、花生醬到飛機配件,凡是美國出口的好東西,歐盟都準備"照顧"一下。
這份清單早就準備好了,就等著德國一句話,隨時可以啟動。
最有意思的是,中國這時候拋出了橄欖枝。
商務部表態:愿為受美國關稅沖擊的歐洲企業提供市場替代方案。
這話說得很有水平:你們跟美國鬧不愉快,正好來中國發展嘛。
德國總理默茨已經計劃年底訪華,還要帶一支商界代表團。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卻成了德國的"自保選擇"。
看來德國人是真的要"東邊不亮西邊亮"了。
德美翻臉后,這個世界要變天了
德國這次翻臉,影響可不是一般的大。
華爾街投行高盛緊急發報告:美歐貿易戰全面爆發,全球GDP將下降0.8個百分點。
這可不是小數字,意味著全球經濟要整體"降溫"。
更嚴重的是,這場沖突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
德國工業4.0聯盟警告:關稅戰將迫使德國制造業加速向亞洲轉移。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歐洲可能面臨"去工業化"風險。
對美國來說,失去歐洲這個最大貿易伙伴,后果也不會好受。
美歐每日50億美元的貿易往來一旦中斷,美國農業和高科技行業都得受沖擊。
波音可能喪失歐洲訂單,中西部農民的大豆玉米也賣不出去了。
更深層次的影響是國際秩序的重構。
二戰后建立的跨大西洋同盟體系,正在這場貿易戰中分崩離析。
歐洲開始尋求"戰略自主",亞洲國家也在重新站隊。
中國在這場變局中可能是最大受益者。
歐洲企業找不到美國市場,自然會轉向中國;德國技術需要新的合作伙伴,中國正好接得住。
這種"東升西降"的趨勢,或許正是特朗普最不愿意看到的。
未來的世界可能會分化成幾個經濟集團:美洲集團、歐亞集團、亞太集團。
每個集團內部自由貿易,集團之間壁壘森嚴。
這種"新冷戰"格局,對誰都不是好事,但可能已經不可避免了。
德國這次的"翻臉",很可能成為21世紀國際秩序大洗牌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接下來還會有多少國家跟進?這場變局最終會走向何方?
說實話,連最聰明的政治學家都看不清楚。唯一確定的是:舊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格局正在萌芽。
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每個國家都必須做出選擇,而這些選擇,將決定未來幾十年世界的模樣。
結語
這場"德美對決"看似是貿易問題,實際上是舊秩序的挽歌和新格局的序曲。
德國這次翻臉,很可能成為21世紀國際秩序大洗牌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你覺得德國這次是在賭氣,還是真的要跟美國死磕到底?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