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網
“以前有點啥事不知道找誰,現在網格員就在家門口,反映問題、尋求幫助都方便多了!”提起村里的變化,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潁橋回族鎮(zhèn)東街村村民李大爺感慨道。
近年來,潁橋回族鎮(zhèn)以黨建為引領,織密網格化管理網絡,推動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有效激活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為破解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潁橋回族鎮(zhèn)將網格化管理作為關鍵抓手。“我們堅持‘試點先行、全域覆蓋、建章立制、黨建引領’的思路,目的就是把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讓治理更精細、服務更精準、響應更迅速。”該鎮(zhèn)黨委書記鄧富洲介紹道。
改革從試點開始。該鎮(zhèn)在東街村率先探索,將村莊科學劃分為5個大網格、27個小網格,每個小網格配備“一黨員一群眾”雙網格員,定崗定責。試點成功后,經驗迅速在全鎮(zhèn)5個行政村推廣。如今,全鎮(zhèn)共劃分基礎網格146個,配備專兼職網格員292名,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治理體系,為精準服務提供堅實支撐。
據悉,該鎮(zhèn)專門出臺《潁橋回族鎮(zhèn)網格員管理辦法》,清晰界定網格員在民生服務、民意收集、矛盾調解等8大方面的核心職責。同時,建立以工作實績和群眾滿意度為核心的考評機制,并配套激勵措施,有效激發(fā)網格員隊伍的內生動力。
此外,東街村創(chuàng)新實施“積分制”管理,將環(huán)境整治、移風易俗等納入考核,引導村民積極參與自治。“積分能兌換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大伙兒一起動手,村里環(huán)境確實變美了。”村民劉女士說道。
網格員不僅是信息員,更是服務群眾的“多面手”。他們化身政策“連線員”、文明“教導員”、矛盾“調解員”,將大量問題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基層治理的效能和溫度顯著提升。
潁橋回族鎮(zhèn)通過織密建強網格化管理體系,有效實現了服務管理的精細化、高效化。鄧富洲表示,下一步,該鎮(zhèn)將繼續(xù)不斷優(yōu)化運行機制,提升網格員能力素質,努力把這張“網”織得更密、更牢,真正讓“小網格”釋放“大能量”,持續(xù)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為轄區(qū)群眾創(chuàng)造更加和諧宜居的生活環(huán)境。(楊麗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