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比賣白菜還難”,以前這聽著就是個搞笑段子,現在卻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你瞧瞧,電梯里、樓道間,還有朋友圈,到處都是“急售”“直降100萬”的廣告。曾經房市里風光無限的“王者”,如今卻深陷低迷的泥潭,二手房拋售潮為啥越來越猛呢?這背后到底藏著啥社會轉型的信號,又會帶來啥后果呢?
先看一組扎心的數據,70城二手房價一路下跌,2025年第一季度,大中城市二手房價累計下滑7.3%,環比下跌2.1%,都連續15個月走低了。一線城市跌了約4.8%,二線6.7%,三四線更慘,跌幅達到9.2%。這可不是偶然,這是房地產市場去泡沫化的趨勢,露出了它的“赤裸本質”。
為啥會出現拋售潮呢?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人口形勢變了,買房的動力直線下降。2024年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少了54萬。65歲以上的老人占比都突破19.8%了,適齡購房群體越來越少。未來十年,新增購房的年輕人要減少2800萬,買家越來越少,剛需崩塌,這是第一道難題。
第二,經濟壓力太大,很多人還不起房貸了。好多貸款買房的家庭,碰上失業、降薪,房貸逾期率都升到1.7%了。就說深圳的劉先生吧,每個月要還1.2萬房貸,就怕斷供,只能低價賣房。以前豪賭房市能賺錢,現在這邏輯徹底破滅了,買房不再能升值,大家反而擔心它繼續跌。
第三,區域分化越來越嚴重,好房子和差房子冰火兩重天。三四線城市的樓盤,空置率超高,買房的人不來,投資者也跑了;可精裝房、學區房還能小漲。但存量市場分化越來越厲害,安徽的張女士就決定把空置房降價20%拋售,說“不想再往里砸錢了”。
那這拋售潮會帶來啥連鎖反應呢?
對個人來說,房價下跌,資產縮水,心理也跟著受折磨。清華有報告說,房價跌10%,家庭財富就縮水60萬。李女士的房子從1200萬跌到960萬,直呼“賺錢變成燒錢”。大家手里錢都緊巴巴的,消費力也受挫,多數人都捂緊錢包,不敢亂花錢。
對地方財政來說,那也是危機重重。地方財政以前太依賴房地產了,現在土地出讓金減少,預算吃緊,有的城市甚至“連路燈都關了”。基建跟不上,公共服務也縮水,年輕人一看這情況,都紛紛離開,城市都沒了活力。
對銀行來說,房貸風險上升。房貸逾期率高,金融系統也暗藏隱憂。銀行在救市存款和貸動現實之間,左右為難。
面對這種情況,政府也出手了。超80個城市推出首付下調、貸款優惠、購房補貼等政策,開啟“安居樂業2.0”時代。有的地方房貸還搞“負利率”試點,購房者一年能返20萬。異地公積金互通、商品房轉保障房等政策也一應俱全,還喊出“房住不炒”的口號。
但現實反饋不太樂觀,90后寧可租房也不買房,說“給貸款再減息也不想被房子鎖住”。
政策是好政策,但如果連“人生自由”都換不來房子好賣,那問題可能就更深了。
那未來該咋辦呢?買房可不能盲目跟風,得理性應對。買房得從投資屬性轉回居住屬性,地段好、配套全的改善型住房、長租公寓還有發展空間,那些“投機盤”,該退就退。非核心區的房子,先觀望觀望。三四線、老城區新樓這些地方,存量為主,增量為負,別把所有錢都押在房子上。
還得多元資產配置,理財、基金,再搭配點可控風險的股債比,還有健康資產。人力資本升級才是關鍵,職業技能、平臺、邊際收入才是真實生產力,房產只能局部保值。
中國樓市已經從“狂飆黃金時代”步入“白銀升級期”。結構調整不是災難,這是硬著陸、減負、騰空間的必經之路。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也是變局中的機會,挑對房子,才是真的好房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