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日宣布了歐盟兩大巨頭即將訪華的消息,但是沒有任何歡迎的表態,而是給歐盟“當頭一棒”。
搶在特朗普之前,馮德萊恩要到訪,這釋放了什么信號?是想要尋求和中方聯手嗎?
不過中方這次并沒有給馮德萊恩發邀請函,到底什么原因馮德萊恩應該自己心里有數。
馮德萊恩訪華:看似例行公事,實則暗流涌動
這兩天國際政壇有件大事——歐盟的兩位“當家人”馮德萊恩和科斯塔,將于7月24號來北京參加中歐峰會。
按理說,中歐建交50周年這么重要的節點,雙方高層會晤本應是熱熱鬧鬧的場面,但這次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卻透著股子冷淡勁兒:既沒說“歡迎”,也沒提“應邀來訪”,只用了“經雙方商定”五個字一筆帶過。
這種措辭上的微妙變化,明白人都能品出味兒來——中方對這次訪問的期待值不高,甚至有點“例行公事”的意思。
為啥會這樣?看看最近發生的事就明白了。就在訪華消息公布前,歐盟剛通過第18輪對俄制裁,把7家中資企業和3家香港公司列入黑名單,理由是“規避對俄制裁”。
這事兒可把中國惹毛了,商務部直接開炮,說歐盟是“莫須有”罪名,勒令立即停止錯誤行徑,否則必反擊。
更讓人無語的是,馮德萊恩前腳宣布訪華,后腳就在歐洲議會大放厥詞,又是炒作“中國產能過剩”,又是指責中國對俄支持“加劇歐洲不安全”,甚至還想逼中國切斷與俄正常貿易。這種“舉著談判旗卻帶著火藥桶登門”的做派,中方能給好臉色才怪呢。
其實,馮德萊恩這趟來,心里揣著不少“小九九”。她想借著中歐峰會,讓中國答應三大“霸王條款”:一是切斷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二是接受歐盟給中國扣的“產能過剩”帽子,三是脅迫中國開放稀土管制。
可她忘了,中國可不是軟柿子。就說稀土這事兒,中國占全球稀土產量的60%以上,歐洲30%的清潔能源需求都得靠中國光伏組件支撐。馮德萊恩一邊享受著中國供應鏈帶來的實惠,一邊又想卡中國脖子,這不是典型的“自己淋雨卻要撕別人傘”嗎?
中歐關系:合作與摩擦并存的復雜博弈
中歐關系走到今天這一步,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表面上看,雙方經貿往來挺熱鬧——2025年上半年,中歐貿易額達到2.82萬億元,平均每天進出口超過150億元,歐盟還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但熱鬧背后,暗礁密布。
貿易摩擦是最突出的問題。歐盟這些年沒少給中國企業使絆子: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限制中國醫療器械參與公共采購,甚至用《外國補貼條例》對中國企業搞“黎明突襲搜查”。
就說醫療器械這事兒,中國對歐長期處于貿易逆差,2024年自歐進口125億美元,出口才90億美元,可歐盟卻以“公平競爭”為名,禁止中國企業參與500萬歐元以上的公共采購項目。
這種赤裸裸的保護主義,連法國國民議會都看不下去了,專門發報告批評歐盟對華政策“過于依賴美國”,導致“戰爭式的貿易對抗”。
在地緣政治問題上,中歐分歧同樣明顯。馮德萊恩三番五次拿俄烏沖突說事,指責中國“支持俄羅斯”,可她自己卻對歐盟依賴俄羅斯能源的事實視而不見——即便到了2025年,歐盟對俄能源依賴仍高達15%。
更諷刺的是,中國通過本幣結算穩定能源供應鏈,反倒讓歐洲電價波動率降低了23個百分點。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標做派,讓中方很是不滿。
不過,中歐關系也不是完全沒有轉機。雙方在氣候變化、綠色轉型等領域還有合作空間。比如,中歐都在推進碳中和目標,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和歐盟的綠色金融可以形成互補。但前提是歐盟得放下偏見,別再把“去風險”變成“去中國化”。
歐盟困局:內憂外患下的戰略短視
馮德萊恩這次訪華,其實也挺尷尬的。她前腳剛宣布推遲對美反制措施,試圖討好特朗普,后腳就被德國總理默茨批評“效率太低,談判能力低下”。
更要命的是,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嚴重分裂:德國主張增加購買美國天然氣和農產品換取關稅優惠,法國卻堅決反對,因為自己就是農業出口大國,還偷偷進口俄羅斯能源。這種“各打各的小算盤”的局面,讓馮德萊恩的談判底氣大打折扣。
歐盟現在的困境,說白了就是戰略短視。美國那邊,特朗普已經明牌要“收割歐盟”,宣布從8月1日起對歐盟征收30%關稅,可馮德萊恩不僅不帶領歐盟反制,反而阻止成員國采取行動,被批為“美國代理人”。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本應與中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美國壓力,可馮德萊恩卻反其道而行之,一邊緊跟美國對華施壓,一邊又想從中國撈好處,結果兩頭不討好。
中國對歐盟的態度,其實一直很明確:大門永遠敞開,但來者的誠意決定待客溫度。
如果歐盟真的想改善中歐關系,就得拿出實際行動來——別再搞那些“莫須有”的制裁,別再用意識形態偏見看待中國,更別想踩著中國的利益去討好美國。否則,就算馮德萊恩這次來了,也難有實質性突破,中歐關系恐怕還得在“冷處理”的狀態里打轉。
結語:中歐關系需要“清醒劑”而非“火藥桶”
馮德萊恩訪華遇冷,表面上是一次外交禮儀的微妙變化,實則折射出中歐關系深層次的矛盾。歐盟若想打破僵局,就得先治治自己的“病”:一是戒掉對美國的“戰略依賴癥”,二是放下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三是摒棄“規則霸權”的老路。
只有這樣,中歐才能在合作與競爭中找到平衡點,為下一個50年的關系發展奠定基礎。畢竟,在這個動蕩的世界里,中歐這兩大力量如果能攜手共進,遠比相互對抗更有意義。
環球網:迄今最嚴厲?馮德萊恩最新涉華表態炒作多項舊議題,同時申明不愿脫鉤愿建立更穩定關系
中國網:將舉行中歐領導人會晤,談論多個高敏感議題,歐盟兩位主席本周四訪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