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閻天 北京大學法學院
【導讀】在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激烈角逐中,《山花爛漫時》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斬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本文認為,該劇的成功之處恰恰在于用影像語言重新書寫了“勞動光榮”這一憲法精神的時代內涵,為當代影視創作提供了重要啟示。
作者指出,該劇成功規避了兩種常見誤區:一是沒有將張桂梅的公心簡單解構為私欲,劇中雖然展現了她對亡夫的懷念和對鄉親的感恩,但更突出了其作為黨員和教育者的社會擔當;二是沒有將這位奉獻者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殉道者”,反而刻畫了一個既堅持原則又富有人情味的真實形象。這種平衡的塑造,讓“勞動光榮”的理念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正如文章所言,勞模的事跡不容易拍好,歸根結底是因為勞動光榮的意涵不易把握,把握之后的影像呈現又考驗專業精神。面對當下影視創作中唯心主義傾向的泛濫,該劇以“勞動為公”的感動敘事向觀眾們證明:當“解構崇高”成為潮流時,真正的勇氣恰恰是重新相信。
本文原載于《文化縱橫》2024年第6期,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如何用影像書寫“勞動光榮”
電視劇《山花爛漫時》是根據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先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的事跡改編而成的。今秋上映以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受到廣泛好評。該劇有一個頗為成功之處,那就是用張老師辦女高的經歷詮釋了憲法上的勞動光榮。我國現行憲法第42條第3款規定:“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在勞動光榮受到唯心主義、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思潮沖擊的當下,勞動因何光榮,又如何光榮?國家應當怎樣落實憲法要求,運用各種文藝形式,倡導包括“敬業”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包括“愛勞動”在內的社會主義公德?(均規定于憲法第24條第2款)電視劇《山花爛漫時》為回答這些問題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什么是“光榮”?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作為形容詞的“光榮”是指“公認為值得尊敬和稱贊的”。憲法將勞動定性為光榮之事,做出了肯定的價值判斷,這是我國憲法頗具特色的地方。它約束了涉及勞動問題的公共表達,反對將勞動看作價值無涉或者中立的事物,更不允許否定或者貶損勞動的意義。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電視劇《山花爛漫時》無疑是合格乃至優秀的。該劇塑造了以張桂梅同志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的群像,自始至終洋溢著對他們不畏艱險、辛勤耕耘的贊美之情。在傾情的演繹和豐實的細節之中,一個個平凡的勞動者變得高大,令人肅然起敬。該劇沒有回避對張老師事跡的評價,沒有刻意渲染所謂“人性”的復雜,也沒有給事跡涂抹曖昧的色彩。相反,該劇鮮明地表現了創辦女高的偉大,與所謂“解構崇高”的做法劃清了界線。勞動光榮是該劇的主旋律,編劇顯然并不在意可能的、認為該劇是“歌德體”的攻訐,這種覺悟來自對憲法發自內心的理解和認同。
勞動為何光榮?古今中外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讀。在有的宗教看來,勞動是偷食禁果的懲罰,是逐出伊甸園的苦楚,本身形象偏于負面;而信徒如果辛勤勞動,就是虔誠領罰,便能贖罪升天,獲得財富獎賞,勞動的形象又變得正面甚至光榮起來。簡言之,勞動的光榮來自其“為信”的屬性。而我國憲法的特別之處,在于將勞動的光榮歸于其“為公”的屬性。社會主義的國家屬于全體勞動人民,勞動不僅是為了糊口或者致富等個人目的,更是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從而服務于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心底無私天地寬”,超越了私心的勞動者具有足夠的覺悟,方能承擔起國家主人的重任。在電視劇《山花爛漫時》之中,張老師的形象是大公無私的。她為了辦女高、教女娃,不吝付出精力和金錢,押上榮譽和前途,乃至犧牲個人健康,觀者無不動容并自嘆弗如。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勞動者公心的理解容易走向兩個錯誤的極端,而該劇都較為成功地避免了。一個極端是將公心解構為私心。比如,斷言張老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由私人欲念驅動的,至少私心比公心的影響更大或更深。人的動機固然是多樣的,如劇中和真實生活中的張老師所言,她的奮斗確有懷念亡夫和報答鄉親救命之恩的成分。然而,在她已經成為全國黨代表而“功成名就”的時候,是對山里孩子的責任感驅使她重新出發,興辦女高;在女高開辦初期嚴重受挫的時候,是對黨員身份的認同感給予她新的力量,于是有了黨員教師集體重溫入黨誓詞的著名場景。張老師事業的大方向和原動力都出自公心,這是不應也無法回避的事實,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對此坦然做出了正面描述。
另一個極端是用公心吞噬私心,將為公者塑造成不通人情、不顧體面、不懂自處的“殉道者”。比如,在教師有難處時一味指責,要求克服而不幫助解決;平時不修邊幅,容貌和衣著甚至顯得邋遢,這都并不符合張老師的實際。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很好地避免了這種偏向。劇中的張老師對教師們要求很高,更關心教師們的生活和成長,噓寒問暖,化育人心,贏得了教師們的一致愛戴,凝聚起充滿戰斗力的集體。張老師雖然節衣縮食,但是她的衣服不論多舊,始終整潔端莊。一個細節是:張老師為了給女高“化緣”,搭乘運豬車連夜返校,連衣服都沒換就去見“金主”,引得縣里領導詫異莫名,這恰恰表明她平時行事的方式并非如此。勞動者要有公心,也要關心個人,善于協調原則性與靈活性、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辦成事、辦大事,“好人”才會成長為“能人”,也才符合憲法對于公民的期待。
如今,憲法上的勞動光榮面臨諸多挑戰,而電視劇《山花爛漫時》為克服這些挑戰提供了啟發。挑戰之一來自唯心主義的觀念。根據憲法第24條第2款,國家要在人民中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而公辦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無疑具有“寓教于樂”的性質,應當發揮教育功能。唯心主義的常見表現是將事物的發展、事業的成敗過分歸結于當事人的心態,仿佛只要“發愿”就能“心想事成”(主觀唯心主義)或者“心誠則靈”(客觀唯心主義);至于客觀條件的約束,以及通過行動改變客觀條件的力量,則受到貶低乃至忽視。影視工作者與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之間有距離,如果不踏下心來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就容易走唯心主義的“捷徑”,將客觀矛盾曲解為心理之爭。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在這個方面做出了表率。包括主演小宋佳在內的攝制團隊認真觀察張老師和女高,發掘了張老師較少獲得報道的品質,而這些品質對于她的事業相當重要。例如,張老師其實是個善于周旋、能屈能伸的人,很會調動包括領導在內的各方力量,對各種困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想辦法、求實效。女高是張老師帶領團隊一步一步干出來的,不是自我感動、對誰祈禱或者感化了誰就能夠成功的。最終,是辦學的實踐給了張老師和團隊以啟發,讓他們在工作中不斷成長,思想覺悟也不斷提升。
當代勞動光榮的另一重挑戰來自資本主義。同樣是在第24條第2款,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在人民中反對資本主義的思想。資本主義將個人的社會地位與其幫助資本增殖的能力聯系起來,能力越大就越光榮,這對勞動光榮構成沖擊。一度引起熱議的“資本家當勞模”現象,就反映了“資本光榮”與“勞動光榮”之間的張力。今天的社會固然不只承認勞動的光榮,包括勞動和資本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對經濟發展有所貢獻,它們不僅分享發展成果,也在一定意義上分享榮光。然而,唯有勞動的光榮被接納為憲法價值;憲法第42條第3款要求國家獎勵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正是為了彰顯勞動而非其他事物的光榮。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回歸了勞動模范的本真意涵。資本主義大潮的沖擊下,張老師把女高當作陣地來堅守,她用行動證明勞動不僅是光榮的,而且有著與資本截然不同的光榮。
當代勞動光榮的再一重挑戰來自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根據個人在消費而非生產中的角色來評價人,消費檔次越高、消費品越豐富就越光榮。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張老師屬實談不上光榮:她連件高級衣服都沒有,甚至參加全國黨代會時穿的褲子還有破損,惹得采訪她的記者都看不下去。但是,她會自掏腰包,給長年不著家的行政骨干發獎金,給年輕教師家庭湊啟動資金,出手頗為慷慨。在張老師看來,金錢和消費從來只是干事業的手段而非目的,更不會和個人的評價聯系起來。電視劇《山花爛漫時》所展現的這種消費觀念,對于糾正消費主義偏向是有作用的。如果光榮的標準從消費復歸生產,那么,張老師就是當之無愧的先進生產者,是教育戰線上的“大國工匠”。
勞模的事跡不容易拍好,歸根結底是因為勞動光榮的意涵不易把握,把握之后的影像呈現又考驗專業精神。電視劇《山花爛漫時》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我從勞動光榮的角度簡單談一談,算是我們時代的一個小注。
編輯|渡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