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建筑設計領域,葉依謙已經深耕與堅守近三十年,他主導的團隊完成了不同類型的設計項目接近300個,比如以中國生態環境部等為代表的行政辦公建筑系列,還有分布在北航、人大、北大等高校教育建筑系列等等。
前不久,葉依謙榮獲“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他說:“勞模稱號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無論如何,我相信每一個新項目都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機會,這種內在的驅動力,讓我們始終保持一種創新的工作狀態和熱情?!?/p>
走進南禮士路62號,郁郁蔥蔥之間,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C座科研樓首先映入眼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個大字覆蓋了整個樓體。這座建于1982年的樓,經過智慧生態改造,內部空間明亮、動感十足,令人印象深刻。坐在會議桌前的葉依謙,平和、愉悅,帶著書卷氣。說起建筑設計,他如數家珍:“建筑設計作品容量大、種類多,但真正的底色還是創造力和生命力。”
葉依謙在城市更新展現場為大家講解
跟大師們入門
致力“綠色建筑”20余年
北青報:得知榮獲2025年“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時,您的心情如何?這一榮譽對您個人和團隊意味著什么?
葉依謙:我的心情很激動,也很欣慰。建筑設計項目從概念構思到落地建成,涉及多方協作與無數細節打磨,團隊中每位成員的專業付出都不可或缺。這份榮譽,讓大家感受到社會對建筑設計行業的尊重與期待,同時也激勵大家繼續精益求精,創造更多優質作品。
北青報:起初您是如何決定進入建筑設計這個行業的?
葉依謙:中學時期,我讀的是理科班,當時我數理化的成績還不錯,又從小喜歡畫畫,一度還想報考專業的美術院校。大學選專業時,了解到天津大學建筑學專業既要求理科生報考,又要考繪畫、看重設計畫圖的能力,就覺得挺有意思:我的藝術愛好和工科特長都能用上。
上世紀80年代,我考進天津大學的時候,天大建筑系的老先生還都在一線教學,包括彭一剛院士、聶蘭生先生,我的導師鄒德儂先生、馮建奎先生、黃為雋先生……當時這些老先生的言傳身教,對我產生了深遠影響。老先生們真的是諄諄教誨,手把手兒地教學生畫圖、測繪、做模型。他們對建筑的敬畏之心,讓我堅信,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值得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
北青報:剛進入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時,您參與的第一個重要項目是什么,有何難忘經歷?
葉依謙:1996年我參加工作就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真正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跟著柴裴義大師做的孟中友好會議中心項目。作為援外項目,這個會議中心本身不僅技術要求高,而且需要兼顧文化融合以及功能實用性,在這個從0到1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
葉依謙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孟中友好會議中心
這是我第一次從方案投標到工程設計全過程參與,不僅讓我掌握了建筑設計的全流程工作方法,更讓我深刻理解了團隊協作與傳承的重要性。做這個項目時是1998年,當時國家尚未制定綠色建筑的標準,但我們在項目中已經提出了綠色建筑的概念,依靠被動式節能設計和各種創新手段,成功降低能耗。這在當時是很超前的。柴大師手把手帶我,尤其是在追求創新、勇于探索方面。從那之后,我才算真正入門,也為之后獨立承擔項目奠定了基礎。
北青報:在長時間的建筑行業工作中,您如何保持嚴謹的專業性和創新的動力?
葉依謙:過去這些年,包括到目前為止,隨著我們城市化發展的速度和推進力度,整個建筑行業都處于一種時間緊、節奏快、強度高的狀態,設計勘察、監理施工等各個方面的從業者面臨的壓力同樣都不小。
說實話,在這種節奏非常強的工作狀態中,維持專業的嚴謹性還是十分有挑戰性的。不過,北京院作為一個大設計院,我們有一套完善的質量把控體系發揮著關鍵作用。即便面對緊急項目,從方案審核到施工圖紙校驗,每個環節都有嚴格標準與流程。
同時,建筑設計專業總要面對新的業主方、新的場地,隨之而來的,當然會有新的問題、新的需求。作為一個建筑師,做建筑設計的獨特魅力也在于不斷面對新的挑戰。每一個新項目都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機會,這種內在的驅動力,讓我們始終保持一種創新的工作狀態和熱情。
葉依謙團隊作品:北航新主樓
圖書館設計
圓了設計夢
北青報:近30年來,您主導的團隊完成了不同類型的設計項目接近300個,比如以中國生態環境部等為代表的行政辦公建筑系列,還有分布在北航、人大、北大等高校教育建筑系列等等,有哪些設計案例令您印象深刻?
葉依謙:怡海中學是我作為總負責人完成的第一個項目。當時我一遍一遍反復學習類似項目的設計圖紙,看不懂的地方就去請教經驗豐富的前輩。他們耐心的傳授給了我很大幫助。那段時間,除了在院里做設計,我幾乎每天都要去工地,現場解決問題。項目建成后,得到了業主的高度認可,后來又接受到新委托,完成了更多的學校、住宅等項目。
每個建筑師都有自己期望設計的建筑類型,對我來說,是圖書館。
我自詡是愛讀書的人,從上學時起就對圖書館、書店這類能看書的地方很癡迷。建筑設計這行是“被選擇”的一方,從業二十多年后,終于在2017年,我們得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委托,對北醫圖書館進行改造設計。當時面臨的限制條件是,要在不增加地上建筑規模的條件下進行改造設計。我們憑借當今先進的技術手段解決建筑面積不足和圖書館存書量之間的矛盾,將寶貴的地上空間解放出來,用于閱讀和公共交往。同時尊重原有建筑的模式,保留建筑東側室外禮儀大臺階,在兩翼之間填充公共性空間,然后提煉出北大醫學部的校園建筑元素和色調……作為大學校園的“靈魂建筑”,改造后的圖書館傳承了20世紀50年代沿襲下來的校園風貌,同時提升了建筑外立面的品質。2022年金秋時節,這座現代化知識殿堂終于落成,并達到了預期效果,得到師生的認可。北醫圖書館改造設計,算是圓了我的圖書館設計夢。
北青報:您在多年的建筑設計生涯中,逐漸形成了怎樣的設計理念?
葉依謙:從職業角度來說,我們是建筑設計師,是乙方,是為甲方服務的,服務城市、服務公眾,是我們的一個出發點。從設計理念來講,目前,我和我的團隊所秉承的一個重要設計理念就是基于“系統設計”體系的“環境營造”。
一座城市是一個復雜系統,建筑是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建筑本身也是一個復雜系統。當今,科學的發展已經延伸到了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面對復雜的系統、復雜的問題時,我們更強調的是一種跨學科、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這個“系統設計”就是我們在做建筑設計時的一種思維模式,這里面特別強調的是“跨尺度邏輯”。比方說設計思路,要從所在城市入手,逐步深入到城區級、街區級、社區級……一直到這個建筑本身的各個尺度,然后再到居住的人的多維尺度。
那么,什么是“環境營造”?當今做建筑所涉及的不單單包括溫度、光、濕度、空氣潔凈度等物理環境,也包括更多人文、歷史等諸多環境因素,尤其是在北京這座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我們國家的首都,需要考慮的環境因素更是非常多,因此,現在做建筑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做一個空間造型的設計,而是在進行環境營造。這個環境,既包括物理環境的因素,也包括人文環境的因素。好的建筑設計,應通過系統設計思維,將使用者需求、城市文化、自然環境等要素整合,實現建筑與城市的和諧共生。這就是基于“系統設計”體系的“環境營造”理念。
北青報:您認為應該如何平衡建筑的功能性需求與城市文化表達?
葉依謙:實際上,建筑的功能需求與文化表達本質上是統一的。建筑對于公眾的文化意義,其實跟這個建筑本身的功能的實現以及使用者的體驗同樣重要。
我認為,一個建筑絕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城市的建筑,無論是坐落在一個街區,還是在一個校園,它一定不是孤立的單體建筑。因此,建筑在設計前期,首先要從城市尺度出發,思考建筑在城區、街區、社區中的角色定位,還有它跟周邊的建筑、跟周邊的環境,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對話關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筑文脈的傳承和延續。
葉依謙(左一)在工地現場
人工智能可能會重新定義建筑設計工作
北青報:您很早就開始研究綠色建筑理念了,能否從職業建筑師的角度談談,綠色建筑的現狀與發展。
葉依謙:今天,綠色建筑離大眾的生活很近,可以說是息息相關。“雙碳”目標已經達到一種社會共識的高度。綠色建筑本身就是我們完成“雙碳”目標的一個根本性解決途徑。建筑行業碳排放占比近三分之一,發展綠色建筑勢在必行。
值得科普的是,綠色建筑并非單純依賴資金投入和高端技術的堆砌,它可以通過差異化設計的策略來實現。比方說,對于資金充裕的項目,我們可以結合主動式技術(如新能源利用、智能控制系統)與被動式技術(自然通風采光、高效保溫),打造高星級綠色建筑;而在投資受限的項目中,則可以更多采用以被動式技術,盡量做到建筑的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盡可能設計采用合理的外墻保溫方式等,讓建筑本身就能夠提供一個比較良好的物理環境,達到綠色的目標。
我甚至認為,綠色建筑的核心,就是通過合理的被動式設計,去達到建筑應該有的良好物理環境,然后盡可能地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在設計里所追求的,也是一個值得鼓勵的發展方向。
北青報:您覺得人工智能對今天建筑設計行業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葉依謙:只要有人存在,為人服務的建筑就會存在,為人服務的城市環境就要存在。在這個過程里,建筑師應該特別客觀地面對新需求、新問題、新技術,積極適應社會需求變化,要能跟得上這個社會的進步,主動擁抱新技術?,F在來看,這個行業普遍有一種“人工智能焦慮”,認為建筑設計將來會被人工智能所淘汰。我倒沒有這種焦慮,因為以人工智能目前的發展來看,它可以扮演一個非常好的助手,甚至可以做大量基礎性的工作。但建筑設計中核心的創造力、人文關懷的工作,人工智能現在還做不到。
我認為,最大挑戰就是我們到底能不能跟得上這個時代的進步和變化。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在我看來,人工智能不會替代建筑師的工作,但是它可能會重新定義建筑設計的工作。比如將來的建筑設計可能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由建筑結構、設備、電氣、經濟等幾個專業分工合作完成,而是變成由IT專業主導的工作模式。那將完全是一種被重新定義的工作。這種由AI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有很大可能性出現。因此,當今的建筑師們,真的需要非常嚴肅地應對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
葉依謙團隊研討設計方案
建筑師要有開放心態
守護遺產 擁抱新科技
北青報:作為一名建筑師,您如何看待建筑遺產保護和城市更新?您如何理解建筑對城市生活的價值?
葉依謙:今年七月,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一周年,六月,國家發布了《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對此,我們北京院的建筑師可能比很多人更有感觸,因為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作為世界遺產,其中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這三個20世紀遺產都是北京院的設計,我們也很驕傲,與有榮焉。
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整體申遺成功,讓我們深感建筑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我認為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包括國內很多一線二線城市,將來城市建設的一個主要方向就是做城市更新。城市需在保護歷史文脈的同時,注入現代功能與活力。而建筑作為城市生活的物理載體,其價值不僅在于滿足實用需求,更在于傳承文化記憶、塑造城市精神。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大量建筑遺產、文化遺產的環境之中,應該更積極地對待建筑遺產的保護、活化和利用,而不是消極地認為這就是一些不可移動文物,只能作為古董一樣陳列、保護起來。對20世紀的建筑遺產、歷史遺產,更應該有一種積極的活化利用的態度,讓其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煥發新生。
建筑遺產、文化遺產,都是一代一代城市建設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作為建筑設計行業的從業人員,當然也希望我們的設計能夠為城市留下更多文化、建筑方面的財富。
北青報:您經常用繪畫記錄一些生活場景、心動時刻,繪畫是否有助于保持或者激發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呢?
葉依謙:我工作之余喜歡畫點小畫,這就是我的愛好的一個延續,同時能讓自己的心情放松、愉快。我認為繪畫訓練對于建筑師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繪畫過程訓練的觀察力與想象力,有助于更好地表達設計思路,也或許能讓我以新的視角思考問題。
北青報:您在團隊培養和青年建筑師成長中持有怎樣的理念?對年輕一代建筑師最想說的話是什么?
葉依謙:我覺得最值得分享的是職業觀——建筑設計實際上是為人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我們不是在給自己立紀念碑。我們跟藝術家完全是兩個職業,我們是通過技術服務來為社會做貢獻。
如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建筑類型不斷更新,比如一些交通綜合體、商業綜合體,甚至有一些跟IT、跟數字科技相關的建筑類型,都是新出現的。同時,有很多老的建筑類型也在更新改造,比方說城市里很多老的工業遺產都要被改造成滿足現在城市功能的類型。這就要求建筑師有一種開放的心態,時刻關注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不斷地學習,通過對新知識、新技術的認識和掌握,來解決新問題。
北青報:若不做建筑師,您可能會選擇什么職業,或者您還有哪些夢想要去實現?
葉依謙:我從事建筑設計工作快30年了,對我來講,現在的職業是我自己特別認可,而且也是全身心投入的一個職業,能夠把專業做好,我就比較滿足了。未來希望繼續為城市打造更多有溫度、有價值的建筑作品。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供圖/葉依謙
編輯/張楠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