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克里姆林宮正式宣布:普京將于9月初訪問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這本是一次中俄傳統友好背景下的正常出訪,沒想到卻在國際輿論場上激起千層浪。
因為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訪華行程也悄然浮出水面,一個龐大的“企業天團”也隨之曝光。而在這場撲朔迷離的中美俄外交大戲中,韓國總統李在明的“特殊安排”更是讓整盤棋局變得耐人尋味。
普京這次訪華,時間長達4天,極為罕見。俄羅斯總統助理烏沙科夫透露,普京此次行程不僅涵蓋紀念活動,還將出席上合組織峰會、舉行多場雙邊會談,甚至可能借機推動俄烏沖突相關談判。
這種高密度的外交安排,顯示出俄羅斯對中國平臺的高度認可,也再次確認了中俄之間的戰略互信。
而真正讓國際社會高度警覺的,是另一個名字悄然登場——特朗普。英國《泰晤士報》透露,中國或為特朗普與普京的首次會面提供舞臺,地點就在北京。
克里姆林宮新聞秘書佩斯科夫雖然否認收到特朗普將訪華的消息,卻又意味深長地表示,“不排除未來會晤的可能性”。這種模棱兩可的回應,既是外交語言的藝術,也是地緣政治的博弈信號。
特朗普方面的動作也逐漸明朗。內部消息顯示,他正緊鑼密鼓籌備一場極具商業色彩的訪華之行。與之同行的,是一支堪稱“豪華”的企業代表團:英偉達CEO黃仁勛、蘋果CEO庫克、貝萊德、花旗、波音等美國商業巨頭赫然在列。
這一陣容的分量,已經遠遠超過他此前的中東之行,釋放出美國商界對中國市場“卷土重來”的強烈信號。
特朗普此行的目標相當具體:稀土、石油、農產品和美債。尤其是在稀土領域,他希望與中方達成長期穩定的出口協議,以滿足美國在軍工和高科技領域的巨大需求。
但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中方手中。若想換得實質性合作,特朗普必須在芯片、高科技出口限制、新能源關稅等方面展現足夠誠意。僅憑一紙意向書,中方不會輕易點頭。
7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前,對媒體談及訪華一事時態度謹慎。他表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這是他首次親口坦言正在考慮訪華,雖然沒有明確時間,但已足夠引發多方猜測。若他真能在9月與普京在北京“偶遇”,無疑將成為全球外交舞臺的一大看點。
在亞太另一端,李在明的舉動同樣吸引了目光。在中方正式發出邀請后,韓國方面足足遲疑了16天才釋放信號:李在明可能不會親自出席北京紀念活動,考慮由國會議長禹元植代為出席。表面理由是行程沖突與外交對等,實則背后藏著復雜的考量。
一方面,韓國對中國市場依賴極高。202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占據韓國出口總額的28%。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有63%的營收直接來自中國市場。在被特朗普加征關稅后,韓國企業已叫苦不迭,如果此時不穩住對華合作,李在明的政府勢必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
另一方面,韓國的安全依賴美國。駐韓美軍高達2.85萬人,掌控整個半島防御體系,連戰時指揮權也在五角大樓手中。
李在明雖高舉“務實外交”大旗,但在現實面前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拿捏分寸。甚至在最近一次公開講話中,他刻意強調“所有事務都以韓美同盟為第一考量”,意在擺脫“親華”標簽。
特朗普也并未善罷甘休。據悉,他計劃在8月1日對韓國征收高達25%的“對等關稅”,意圖借經濟施壓牽制李在明的外交自主性。正因如此,李在明更不敢貿然登上天安門城樓。哪怕一張照片、一個鏡頭,都可能被反對黨解讀成“倒向中國”的鐵證。
中方顯然早就洞察這一點。在邀請名單中,不僅出現了韓國政要的名字,也加入了“美方嘉賓”這一特殊類別。據透露,中國駐美大使館已向多位美國高層和企業界人士發出邀請,甚至包括馬斯克、庫克等重量級人物,釋放出“經濟合作優先”的清晰信號。
普京方面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訪問準備。從8月31日至9月3日,他將在北京停留4天,行程涵蓋多邊峰會、雙邊會談、紀念儀式與閱兵觀禮,是近年來少有的密集外交安排。西方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不僅是對中國主場外交的支持,更是俄羅斯在西方制裁夾擊下尋找戰略突破的關鍵一步。
特朗普訪華能否成行,則面臨三重障礙。首先是美國國內鷹派勢力的強烈反對。《國會山報》甚至發文警告稱,若特朗普在北京與普京會面,將被視為“向俄羅斯妥協”的象征,嚴重損害美國的“道德權威”。其次是中美之間尚未取得實質性成果。
7月11日,中美外長在吉隆坡會晤,雖然釋放和解信號,但在關稅、出口限制等核心議題上依舊毫無突破。第三則是俄烏沖突是否出現轉機。沒有停火跡象,普京與特朗普的會面便缺乏實質內容。
盡管如此,中美俄三國首腦“同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若特朗普確實選擇在9月訪華,他不僅能借“共同抗擊法西斯”的歷史敘事淡化外交對抗,也有機會在多邊場合與普京“自然互動”,為自己爭取更多戰略主動權。
從俄方角度看,北京也是最佳的戰略平臺。在西方封鎖下,俄羅斯正加速向東方轉身。開發遠東、輸送能源、吸引中資,已成為俄羅斯經濟自救的核心支柱。此次訪華,普京顯然不只是來“捧場”,更是來“謀局”。
中方對此也心知肚明。在籌備9月紀念活動的同時,外交體系正悄然布局更廣泛的多邊協調。若能促成中美俄三方接觸,不僅能推動地區穩定,也有助于打破“西方聯盟對中俄圍堵”的格局,展示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協調力與號召力。
特朗普若選擇缺席,也未必失去全部機會。10月底,APEC峰會將在韓國舉行,屆時他或許會以“順訪”形式再度接觸中方。只不過,相較于9月紀念活動所承載的象征意義和政治能量,APEC的舞臺就顯得平淡許多。
與此同時,俄羅斯對特朗普的表態也值得玩味。盡管否認“北京會晤”的安排,佩斯科夫卻在多個場合稱贊特朗普,稱之為“最大國家的總統”,甚至對其“粗話外交”表現出罕見的容忍。這種態度,其實是在釋放一個信號:俄羅斯愿意與特朗普打交道,但不在當前階段。
歸根結底,俄羅斯在“畫餅”,特朗普在“試水”,李在明在“踩線”。三方在北京這場外交盛宴前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對未來局勢的一次試探。誰能把握住節奏,誰就能在下一輪國際秩序重構中搶得先機。這場外交大戲尚未落幕,9月的北京注定不平靜。
這場圍繞北京紀念活動的外交博弈,已經遠遠超出儀式本身的意義。普京的到訪代表中俄關系的進一步深化,特朗普的“豪華陣容”則暴露出美國經濟對華合作的強烈訴求,而李在明的猶豫不決,恰恰映射出中美之間的外交張力。
信息來源:
[1]克宮:普京將于9月訪華,俄方正為北京之行做籌備 環球網
[2]克宮:正安排普京訪華行程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