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為深切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凝聚新時代奮進力量,西安工業大學“三秦晉地·抗戰精神尋跡”實踐隊于7月6日至9日,跨越陜西、山西兩省,深入延安革命紀念館、陽泉百團大戰紀念館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本次實踐通過實地參觀、互動研討與扎實調研,不僅讓青年學子深刻感悟抗戰精神,更取得了共建實踐教育基地、完成地方文旅與紅色資源開發調研報告等具有實質意義的重要成果。
延安革命紀念館:感悟信仰力量,重溫崢嶸歲月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也是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隊員們踏入館內,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依次參觀各展區,在“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展區,一件綴有七處補丁的灰黑色粗布軍裝成為隊員們凝神駐足的焦點。“這件軍裝是抗戰時期一位八路軍戰士穿過的,當時物資極其匱乏,戰士們的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講解員緩緩道出背后的故事。隊員們紛紛駐足,凝視著這件承載著特殊記憶的軍裝,感受著抗戰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深刻內涵。
在慶祝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陳列區內,一場圍繞“青年如何在新時代傳承抗戰精神”的現場研討熱烈展開。帶隊老師劉雷波啟發道:“物資匱乏卻能凝聚磅礴偉力,關鍵在于‘團結奮斗、攻堅克難’的延安精神內核。”隊員們結合史料細節,暢談感悟,思想在碰撞中對革命精神的理解愈發深刻。
本次實踐的重要突破,是實踐隊代表西安工業大學與延安革命紀念館正式簽訂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協議。這一舉措,不僅為學校后續常態化開展紅色教育、社會實踐提供了穩固平臺,也為紀念館拓展青年教育渠道、傳承紅色基因注入了新鮮活力,標志著校館合作共育時代新人的長效機制正式建立。
百團大戰紀念館:銘記百團大戰,傳承團結精神
告別延安,實踐隊來到了山西省陽泉市百團大戰紀念館。獅腦山頂峰,百團大戰紀念碑如鋒利刺刀直刺蒼穹,莊嚴肅穆。隊員們佇立碑前,舉行簡短而莊重的祭奠儀式,全體隊員默哀、鞠躬,深切緬懷為民族解放浴血奮戰的先烈。“仿佛能聽到當年的槍炮轟鳴,看到戰士沖鋒的身影。”隊員趙天賜的感言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紀念館內,銹跡斑斑的武器、泛黃的戰地日記訴說著崢嶸歲月。尤其是運用聲光電技術和大型沙石模型沉浸式還原的獅腦山阻擊戰場景,槍炮閃光、沖鋒吶喊環繞,將隊員們瞬間拉回硝煙彌漫的戰場,使“攻堅克難、寸土不讓”的戰斗豪情直抵心靈。隊員劉翀羽在參觀后深有感觸:“習總書記強調百團大戰展現了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身處和平年代,我們青年更應傳承先輩精神,在各自領域挺膺擔當,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實踐隊緊密結合地方需求,圍繞“地方文旅融合與紅色資源開發” 主題開展了扎實調研。通過實地考察、訪談交流、資料收集,隊員們系統梳理了延安、陽泉兩地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現狀、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及面臨的挑戰。最終完成了一份詳實的調研報告,旨在為地方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優化文旅產業結構、提升紅色教育實效提供參考。
傳承紅色基因,踐行青春誓言
“實地學習所帶來的震撼和感悟,是書本遠遠無法給予的。”實踐隊帶隊老師劉雷波感慨地說,“通過走進紅色場館,同學們不僅直觀感受到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更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深層邏輯。希望大家把這份感悟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用實際行動傳承革命精神。”
此次跨越兩省的尋跡之旅,是一堂震撼心靈的“行走思政課”。實踐團成員一致表示,將把在延安感悟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在百團大戰見證的“萬眾一心、攻堅克難”意志,內化為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以此次實踐為契機,將共建基地的落地和調研報告的成果作為新起點,在未來的學業科研、社會服務中積極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讓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