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7月21日,中國外交部宣布,經中歐雙方商定,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訪華。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見科斯塔和馮德萊恩,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同歐盟兩主席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此訪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在國際地區形勢日趨復雜、全球經貿摩擦加劇背景下,中歐高層的此番互動能夠達成哪些共識,備受外界關注。
近年來,隨著中美關系遭遇波折,歐洲一些“大西洋主義者”也鼓動“重新認識”對華關系,拋出所謂“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三重定位”,并不斷強化對華負面認知,給中歐關系的健康發展帶來挑戰。然而,中歐建交50年的歷史表明,雙方之間的差異與分歧,不應該也從來不是中歐關系的主旋律。
在外交方面,盡管中歐政治體制不同,但彼此走近的大勢從未改變。自1975年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中歐關系從“建設性伙伴關系”發展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歷經國際格局變遷和全球化浪潮起伏,始終保持總體穩定發展態勢,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1998年1月,由歐盟倡議建立的中歐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時至今日仍為推動雙邊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經貿方面,中歐發展理念雖存在差異,但互利共贏的格局從未改變。中歐貿易額從建交時的24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7858億美元,相互投資存量從幾乎為零增長到近2600億美元。歐盟已連續15年保持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中國則是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雙方合作領域從最初的紡織品、農產品,擴展到如今的新能源、數字經濟、高端制造等高科技領域,中國的光伏組件、電動汽車與歐洲的高端機械、化工產品“雙向流動”,中歐已從“貿易伙伴”發展為“供應鏈伙伴”,構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榮共生格局。
在全球治理方面,中歐雖立場不盡相同,但維護多邊主義、促進全球發展的共識從未改變。從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到推動《巴黎協定》生效、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歐始終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緊密合作,是全球繁榮的積極建設者。在伊核問題、朝核問題、巴以沖突等地區熱點上,雙方通過聯合國、G20、雙邊會談等渠道協調立場,推動政治解決進程,是地區和平的重要維護者。面對當前個別國家筑起“小院高墻”、濫施關稅的單邊主義行徑,中歐明確反對“脫鉤斷鏈”,以實際行動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維護全球貿易秩序,是多邊主義的堅定捍衛者。
今年5月6日,習近平主席在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致賀電慶祝中歐建交50周年時指出:“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系,不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這是對中歐過去50年友好交往歷史的高度概括。在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動蕩交織的背景下,中歐更需牢記建交初心,繼續深化戰略溝通、鞏固伙伴關系、加強互利合作,積極化解分歧,尋求最大公約數,為增進中歐人民福祉、團結全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