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是承載革命記憶的重要載體,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體現了中華文明連續性在近代革命中的歷史脈絡。革命文物作為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的物質載體,對其進行系統性保護與合理利用是激活文化自信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新時代新征程,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應強化“保護、闡釋、傳播”的邏輯鏈條,在革命傳統中汲取營養,在文化自信自強中凝聚精神力量。
科學保護:筑牢革命文物的存續根基
遵循革命文物科學保護的基本原則。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要堅決貫徹“全面保護與整體保護、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保護”的革命文物三重保護目標,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
樹立革命文物科學保護的法律屏障。對革命文物進行立法保護,既是提升革命文物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的重要舉措,也是引領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革命文物的科學保護筑牢法律屏障。近年來,《北京市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條例》《廣東省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條例》等針對革命文物的法規條例出臺,不僅將革命文物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還嚴格明確了破壞革命文物的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統籌運用中央與地方革命文物的法律規范體系,能夠有效推動保護革命文物的法律規范向系統化、區域化、精細化方向深化發展。
健全革命文物科學保護的管理體系。《關于加強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統籌兼顧、分類管理,形成政府主導,各有關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毕嚓P管理部門要做好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利用政策的發布和實施工作,協調各職能部門參與革命文物管理工作,協調統籌文物資金管理辦法,設置革命文物專項保護資金;各部門密切配合,做好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規范的制定、發布和實施工作,開展革命文物的聯合檢查與整治行動。管理體系的不斷健全與完善,是確保革命文物得到全方位、深層次保護的制度基礎。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策劃的“在太行山上”展覽
價值闡釋:深挖革命文物的精神內涵
完整闡釋革命文物的價值構成。革命文物作為近現代中華民族奮斗歷程的實物見證,其價值體系由歷史實證價值、文化傳承價值和社會教育價值等構成。歷史實證價值是革命文物的基礎價值,作為中國革命歷程的重要實物見證,革命文物記錄了其重大事件和感人事跡,是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國革命歷史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文化傳承價值體現于革命文物承載的革命文化中,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文化承載了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訴求,是推動文化自信自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社會教育價值則體現為革命文物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歷史教材。明確和豐富革命文物的價值構成,是構建革命文物價值體系、進行革命文物價值闡釋、促進革命文物價值轉化的基礎性工作。
繼續深化革命文物的價值研究,其數據庫建設是首要環節。應加強中國共產黨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實物、文獻、檔案、史料、口述史的搶救、征集與研究工作,為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內涵與時代價值提供充分的實物資源;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文博、科技、管理等復合型人才,形成結構合理、滿足文物事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為革命文物價值研究提供人才支撐;應加強各部門協同合作,推動文博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革命文物價值的闡釋工作,加快革命文物研究領域的資源共享。充分利用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跨學科合作,不斷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持續推進革命文物的價值轉化。隨著科技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等先進技術為革命文物的價值轉化提供了新途徑。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革命文物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創新,融合多媒體資源,打造沉浸式革命文化體驗場景,讓革命文物活起來。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革命文物進行三維掃描、虛擬現實重建,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革命歷史場景,增強互動性和趣味性。
創新傳播:拓展革命文物的傳播路徑
構建革命文物思政育人新范式。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將革命文物同思政育人相結合,將革命傳統教育和對革命文物的保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體系,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規劃;推動革命傳統教育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編纂出版系列革命文物知識讀本,鼓勵學校結合讀本進行課程設置,安排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革命舊址、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創建革命文物陳列展覽新模式。通過場景還原、實物展示、圖文解說等方式構建革命史空間敘事,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發揮著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要繼續優化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空間布局,大力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革命類博物館與紀念館建設,鼓勵反映“四史”主題的行業博物館建設,為革命文物展陳提供更多的空間場所;要著力提高革命文物的展陳水平,發揮示范作用,結合重要時間結點,推出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質量、特色化革命文物展示展覽精品;要合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融通多媒體資源與線上平臺,打破地域限制,對革命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用史實說話,用故事說話,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展覽質量,生動傳播紅色文化。
搭建革命文物國際傳播新平臺。革命文物國際傳播是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獨特名片。在文化自信理論框架下,我國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以革命文物為媒介,能夠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的認知與認同,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應鼓勵開展革命文物主題陳列展覽的館際合作、境內外交流,通過聯合辦展、巡回展覽、流動展覽等形式,拓展交流合作的渠道和平臺,積極構建反映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程和新時代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同時,在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展示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歷程和輝煌成就,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革命文物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物見證,所承載的革命文化與革命精神,既是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也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文化自信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力量源泉。革命文物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繼續對革命文物進行科學保護、價值闡釋和創新傳播,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郝平系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山西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教授 )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物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