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哪場戰爭打得像抗日戰爭如此悲壯,也沒有哪支軍隊如國軍這樣擁有如此多的爭議。
在全面抗日戰爭期間,國軍累計傷亡超400萬人?!耙淮缟胶右淮缪笔菍φ鎽饒鲎钌鷦拥脑忈?。
然而,除了“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們也經常聽到另外四個字,那就是“消極抗日”。
為什么國軍在正面戰場上付出了如此大的犧牲,卻依然被指消極抗日呢?
今天,我就通過六個抗日戰爭中的關鍵戰例,來為大家具體分析一下這背后的復雜原因。
一、淞滬會戰:傷亡25萬人只為等列強調停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蔣介石當即就把手中的王牌部隊——中央軍87師、88師拿了出來。除此之外,還有教導縱隊、稅警總團以及后續到達的粵、桂、川各軍,共計70余萬人。
而日寇方面,他們也先后三次增兵,總兵力達到了30多萬,同時還配有飛機、坦克、大炮等。
中國軍隊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于自己的日寇,死戰三個月,平均每天傷亡2000多人。
在羅店爭奪戰中,中國軍人與敵反復爭奪陣地15次,一個團上陣僅6個小時就傷亡過半。在楊樹浦紗廠巷戰中,粵軍159 師和宋希濂部的各一個營,先后被日寇活活燒死。在南翔車站戰斗中,桂軍第 174 師頂著 36 架敵機的低空轟炸,連續發起7 次刺刀沖鋒,全師傷亡3800余人,連排級軍官全部殉國!
軍方后派衛生船來轉運傷員,但因黃浦江面漂滿尸體而久久不能靠岸……
然而,就在戰局最為關鍵的10月,蔣介石卻無視前線將士的浴血奮戰,竟然把希望寄托于英美列強的調停。國民政府軍委會三次電令前線,讓各部隊不要擴大事態,以等待九國公約會議的召開。
蔣介石在 10 月下旬向高級將領及幕僚多次表示:如果不付出大量犧牲,就無法博得列強同情,所以只要九國公約會議能夠召開,“即使犧牲三萬人,亦在所不惜”。(見《蔣介石日記》10月31日“本月反省錄”及陳誠10月28日會議記錄)
蔣介石的這一態度令前線數十萬將士的生命被折算成了冰冷外交的籌碼。可是,直到11月8日,九國公約會議依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復。當晚,日寇對中國軍隊形成合圍之勢,蔣介石不得不下令全面撤退。
由于蔣介石的撤退命令下達得太過匆忙,又沒有提供明確的撤退方案。前線各部隊一接到命令便同時后撤,致使數十萬人在公路上擠成一團,遭到日寇艦炮與飛機的輪番轟炸。
時任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周振強在多年后回憶道:“弟兄們不是戰死的,是在公路上被炸死、踩死、淹死在河里。”(見1960年周振強所發表的《蔣介石的鐵衛隊——教導總隊》一文)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國軍人傷亡超過25萬。但是,直到會戰結束,蔣介石所心心念念的九國公約會議依然沒有給出什么實質性幫助,只是發給了日本一張譴責公文。
二、南京保衛戰:決定堅守兩個月卻只打了12天
早在1937年10月下旬,淞滬會戰最為艱難的時候,蔣介石便在國防最高會議上作了《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的講話,正式明確了遷都計劃。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遷都重慶,同時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根據此前召開的第三次高級幕僚會議,蔣介石給唐生智的任務是堅守1至2個月,給他的兵力也是按照堅守2個月的時間給的。
24日,唐生智在就職講話中對著記者們慷慨陳詞:“誓與首都共存亡!”
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南京守軍面對日寇飛機、大炮的輪番轟炸,死戰不退。雖多次被奪取陣地,但是均以血戰搶回。在反復爭奪中,日寇傷亡達1.2萬余人。
然而,就在前線將士死守城垣的時候,蔣介石卻突然給唐生智發電稱:“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南京保衛戰檔案》影印本第8冊,編號“七八七—7593”)
彼時,距離南京保衛戰打響才過去11天。唐生智在接到蔣介石電文后,立刻召開緊急會議,部署突圍計劃。
12月12日,唐生智正式下達命令,宣布棄守南京,分散突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國軍的部分軍長、師長早在前一天就扔下了部隊先行撤離了。以至于正式命令下達時,很多基層軍官不知該如何指揮,只好令眾人一起往城外沖去,結果遭遇日寇密集火力封鎖。
最終南京守軍僅部分突圍成功,大部分都被留在了城內,不得不向日寇投降。
就這樣,原計劃堅守1至2個月的南京,在僅僅12天后便宣告淪陷。
國軍在這一戰中傷亡兩萬余人,雖打得極為艱苦,但城垣尚未失守。然而,蔣介石卻因意志不夠堅定,導致守軍的努力付諸東流。
三、徐州會戰:水淹三省百姓僅遲滯日寇3個月
徐州會戰期間,李宗仁指揮雜牌軍在臺兒莊正面血戰,吸引并黏住日寇主力,為中央軍湯恩伯部的合圍贏得了時間,最終取得臺兒莊大捷。
臺兒莊大捷令舉國振奮,本來應該趁此機會好好整補,修建預設陣地及工事,以期來日再戰。
但是蔣介石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竟然親臨一線指揮,要求部隊全面追擊,力求全殲。
中國軍隊在經臺兒莊一戰后消耗巨大,根本無力再繼續高強度作戰。結果日寇以30萬兵力反撲,將第五戰區主力合圍。蔣介石見狀,只好倉皇下令放棄徐州。
奪得徐州后,日寇沿鐵路西進,于6月6日侵占開封。
驚慌失措的蔣介石為了阻止日寇繼續前進,竟然不顧千萬百姓的生死,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水淹豫皖蘇三?。∵@一毫無人性的昏招致使89萬百姓溺亡,1200萬人流離失所!日寇卻僅僅被阻擋了3個月而已。
四、武漢會戰:雜牌軍前線血戰,中央軍龜縮在后
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在開戰之前,軍委會卻制定了“守武漢而不戰于武漢”的彈性防御方針。(見1938年6月5日,蔣介石批準的《對武漢附近作戰之意見》)
這個防御方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邊打邊撤,根本就沒打算守住武漢。
在這場戰役中,蔣介石投入了整整100萬的兵力,其中中央軍25萬,雜牌軍75萬。但是在部署時,蔣介石卻把川軍、滇軍等43個師列為“一線守備部隊”,中央軍的20個師則為“二線守備部隊”。(見近代史檔案館藏《第五戰區點驗紀要》,檔號:787/1267)
同時,蔣介石告誡雜牌軍“寸土不讓”,卻讓中央軍保存實力。(見1961年出版的《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第 179 頁)
最后,雜牌軍在武漢外圍血戰,各軍傷亡均超50%,川軍超60%!而中央軍的傷亡率則為20.7%!(見1938年12月,陳誠提交的《武漢會戰各軍師傷亡統計表》)
10月底,蔣介石見外圍雜牌軍已支撐不住,便下令主動撤離武漢,確實做到了他戰前計劃的“守武漢而不戰于武漢”。
五、中條山會戰:駐防三年,21天被擊潰
中條山會戰的失利被蔣介石怒斥為“抗戰史中的最大恥辱”。(見《蔣介石日記》1941年5月29日)
國軍從1938年開始就在此處駐防,號稱“黃河屏障”。然而,真實情況是,國軍在三年時間里根本沒有積極修建工事,將領們沉迷于走私軍糧。在會戰爆發時,竟然發生了前線士兵餓三天,軍糧卻出現在淪陷區黑市的荒誕之事!(見《中條山抗戰史料匯編》)
這一戰,日寇僅用21天就擊潰了國軍經營三年的防線。國軍前線官兵餓著肚子與敵血戰,犧牲4.2萬人,被俘3.7萬人!(各方數據不同,此為中間值)
六、豫湘桂戰役:全球反攻,唯國軍大敗
豫湘桂戰役爆發于抗日戰爭后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全球大反攻階段,八路軍、新四軍也在敵后戰場吹響了反攻號角。
但是,正面戰場上的國軍部隊坐擁340萬兵力,卻出現了令人驚愕的雪崩式大潰??!
豫中部隊37天連丟38城,長沙三日即被攻陷,廣西日寇僅用20天就打到了距離重慶400多公里的獨山,震動陪都!
這一戰,國軍傷亡50多萬,連丟7個空軍基地,失地20萬平方公里。
傷亡之大,潰敗之快,失地之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這都是蔣介石的消極指揮造成的。
1944年4月17日,日寇14萬人強渡黃河,而蔣介石給第一戰區的命令卻是“避免決戰”。這導致守軍一味撤退,以至于37天連丟38城。
而當5月27日,日寇36萬人殺向長沙時,薛岳本來想以“天爐戰法”應對。結果蔣介石直接把機動兵團撤了,還告訴薛岳只需要守三天。薛岳沒有辦法,只好佯裝抵抗了一下,在3天后撤退。
9月9日,日寇南下桂林,蔣介石又給白崇禧發電,讓他“相機撤退”,結果20天內讓日寇一路打到了獨山。
為什么蔣介石會這么指揮?其實用中國戰區盟軍參謀長史迪威的一句話就能概括“中國軍隊士氣低落,指揮官更關心個人財產而非戰爭勝負。”(見1944年8月,史迪威發給馬歇爾的電報)
七、結語:蔣介石的邏輯
從淞滬會戰的豪賭到豫湘桂的潰敗,國軍前線官兵的犧牲總是伴隨著蔣介石的掣肘或者瞎指揮。
你會發現,國軍官兵打得越慘烈,獲得的戰果卻越小,這就是蔣介石消極抗日的外在體現。
他的內在邏輯其實很簡單,無非三部分:保存實力、先安內、后攘外。
蔣介石曾經在1938年11月的南岳軍事會議上說:“抗戰到底,但須保持 200 個師的核心力量,以奠定戰后建國基礎。”(見《蔣介石思想言論總集》第 16 卷《第二次南岳軍事會議訓詞》,第 425—426 頁)
也就是說,這200個師,不是用來打日寇的,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的同胞的。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蔣介石一有大戰就保存力量,然后就演變成了“雜牌軍前線血戰,中央軍坐享其成”的固定劇本。
數據是不會說謊的,在整個抗日戰時期,中央軍嫡系的傷亡率一般都在20%至30%之間,可是雜牌軍卻普遍在50%至60%左右。美軍所援助的武器有90%都用來裝備了中央軍,但是用在抗日戰場上的卻只有10%。就連日寇都承認,他們只要一跟中央軍接觸,就會遭遇極其猛烈的火力,只不過遇上的概率比較低。(見日寇華北方面軍第11軍的《作戰經過所見》)
歸根結底,是蔣介石令國軍的巨大犧牲跟回報嚴重不成正比,但二者因為主從關系又不得不綁定在一起,這就導致了國軍犧牲慘重又被指消極抗日的悲慘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