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辛集,解碼皮都新脈動
產業煥新 城市更新 文化創新
6月25日拍攝的辛集市潤澤湖公園。壽川北攝
7月17日,辛集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館銷售廳內,顧客正在挑選皮衣。本報見習記者 侯淼攝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辛集這座古城的時代變遷!”“從原來的一個小縣城到現在的全國文明城市,我的家鄉棒棒噠!”近日,圖書《大河之北,看辛集》正式出版后,迅速在辛集人的朋友圈刷屏。目前,全網以“大河之北,看辛集”為話題的短視頻總瀏覽量突破130萬。
從古老歷史到城市文脈,從特色產業到市井老街,從地方美食到非遺傳承,作為辛集市委宣傳部2025年重點打造的文化項目,《大河之北,看辛集》不僅記錄了辛集的過去與現在,更讓人們感受到辛集蝶變。
近日,記者根據這本書中的內容,重新探訪辛集。
產業之變
從皮毛作坊到中國皮都
7月17日,辛集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館內,來自保定的游客李勃不時駐足觀看。
“這里生動的圖文、實物和多媒體互動體驗,讓我仿佛穿越時空,領略到辛集皮毛業數百年來的歷史與魅力。”李勃是第一次來辛集游玩,與大多數游客一樣,皮毛業是他們到辛集首先要看的產業。
透過皮毛業看辛集,看到了什么?
在辛集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館籌建者李占生看來,辛集皮革產業的歷史和文化,是一代代辛集人的奮斗與創新。
早期,辛集市皮革產業多是家庭作坊式生產,分散生產、粗放經營、產品單一的弊端逐漸顯現。
“那時辛集皮革生產制作勢頭很好,但在經銷上非常受限。”辛集國際皮革城副總經理田英申回憶,有市無場、交易受限的問題不解決,辛集皮革的名號就無法真正打出去。
辛集需要一個高規格的皮革大市場。2010年9月28日,辛集國際皮革城開業。與老皮革城相比,辛集國際皮革城總占地380畝,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總投資10億元,集批發零售、產品研發、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等于一體。
如今,辛集市搶抓網絡直播帶貨等線上銷售新機遇,在辛集國際皮革城內高標準建設辛集電商直播基地,打造29個專業化直播間,專門為電商企業提供場地、設備、培訓等服務,逐步形成“電商直播+實體商戶”融合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辛集皮革業迎來轉型,從粗加工轉向皮革服裝、裘皮、皮手套等精細化生產,產業鏈進一步延伸——皮革機械、皮革化工、皮革文創等配套產業蓬勃發展,甚至將皮革廢料轉化為生物明膠,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如今,辛集正推動皮革產業向“無鉻鞣時代”邁進,以綠色技術引領可持續發展。
皮革業從傳統手工業到現代化產業的演進歷程,被《大河之北,看辛集》完整記錄。“讀者還可以從中感受未來產業的發展勢頭。”河北辛集經濟開發區特色產業局副局長邊峰說,這本書扎實呈現了辛集打造“中國皮都”品牌的成長歷史和發展邏輯。
城市之變
從古城古街到全國文明城市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辛集市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漫步今日的辛集,街道整潔有序,老舊小區煥發新顏,“開窗見綠、出門入園”已成為市民生活的常態。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這座城市從古城古鎮到全國文明城市的華麗蛻變。”《大河之北,看辛集》副主編李秋華說,帶上一本記錄這些變化的書來看辛集,更能看到這座城市之變。
辛集的歷史可追溯至夏商,這里的每一塊磚石都鐫刻著歲月的印記。在這本書的指引下,可以按圖索驥探尋那些承載城市記憶的歷史坐標。
辛集市的舊城鎮與新城鎮,曾相繼是縣城所在地。書中詳細記載了舊城鎮、新城鎮的歷史風貌。1989年,辛集市政府將新城的東門、西門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兩座殘存的城門雖已不復當年雄姿,卻依然堅守在原地。
辛集商場街的故事更讓人津津樂道。這條貫穿古城東西的市井老街,曾是辛集最繁華的商業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老圖書館、新華書店、戲園子、影院等人文場所也匯聚于此。雖然許多老建筑已不在,但漫步今日商場街,仍能從斑駁的磚墻、古樸的屋檐中感受到當年的市井煙火。
回望歷史,感受巨變。近年來,辛集市以“提升城市品質,增進群眾福祉”為目標,大力推進城市建設,城市面貌迎來華麗轉變。碧波蕩漾的浣溪園內,正帶著孫女在湖邊游玩的市民任建華自豪地說:“現如今,咱辛集處處是風景!”
“閣頂憑欄頻送目,高樓錯落滿城,潤澤湖苑百花叢。”在這首由辛集文學愛好者創作的作品里,提到的就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潤澤湖公園。公園如鑲嵌于城市中的一塊碧玉,任歷史與光陰沉淀,人文與自然共舞。
圍繞“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公園體系建設,辛集市建成各類公園、游園77座,新增的口袋公園更是將綠色空間延伸至市民家門口。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打造安全、韌性、宜居城市。2025年,辛集市將持續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優化城市風貌設計,加快構建環城路,推動南北交通干線向外延伸,形成更加快捷、四通八達的快速路網。打造多形式、多層次、多色彩景觀,提升城市生態飽和度。構建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口袋公園有機融合的生態系統,讓市民推門見綠、移步入園。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改造17個老舊小區,新建燃氣管網25公里,完成30個小區“瓶改管”,新改建9條公共供水管網。投資9.6億元,對22條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污水處理廠城區配套管網及雨水管網提升工程。建成95座公共充電站、870個充電樁。
文化之變
從匠心傳承到非遺創新
近日,辛集市天宮營鄉王下村的農民畫研創推廣中心,十多名村民圍坐在一起,提筆勾邊、換筆上色,用心繪制身邊的生產生活場景。
“辛集農民畫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們村是辛集農民畫的主要發源地和主要傳承創作基地。”王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大闖說,村里建成農民畫研創推廣中心后,這里已成為周邊鄉村文藝愛好者的聚集地,200多位村民拿起畫筆,將新時代的農村生活化作一幅幅絢麗的畫作。
《大河之北,看辛集》一書詳細記錄了這一文化現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耿占雄定期在此授課,農民畫長廊風情街更成為展示鄉村文化的重要窗口。這種創新模式,讓傳統藝術真正“活”在了百姓生活中。
“因商而興,因皮而盛”——書中這樣定義辛集的文化基因。這座千年皮都的匠人們,將皮革技藝發揮到極致。2019年,辛集皮貼畫成功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座城市再添一張文化名片。
在辛集皮貼畫代表性傳承人張杰的工作室,從皮毛初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世代相傳的智慧,展示出令人驚嘆的創意巧思。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在這里碰撞融合:材質從廢棄皮料到精選羊皮的升級,題材從傳統紋樣拓寬到現代卡通。如今,這些融合時代氣息的作品已遠銷阿聯酋、俄羅斯等國,讓世界看見中國非遺的當代魅力。
近年來,辛集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潛心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作。當地創建了完備的非遺數據庫,對110個市級、6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實施精準保護。
從匠心傳承到非遺創新,辛集的文化之變折射出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成功實踐。在這里,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鮮活的城市記憶、生動的文化名片、創新的產業資源。正如書中所說:當傳統遇見創新,文化就能煥發永恒魅力。(見習記者侯淼)
記者手記
故事中看見辛集之美
7月8日,記者采訪《大河之北,看辛集》主創團隊,聽他們講述了這本書背后的故事。
如何讓讀者真正讀懂辛集?“用最鮮活、最接地氣的語言,像老朋友聊天一樣,帶讀者走街串巷,沉浸式體驗。”花山文藝出版社編輯耿鳳說,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不擺數據,不講空話,讓辛集“活”在故事里。
這本書以散文游記的筆觸,生動刻畫辛集產業根基、人文精神與城市品格,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化普及性,其立意的初衷,是一部可讀可藏的立體地方志。
得知辛集要出版這樣一本書,辛集市文聯副主席馬健第一時間提出自己的建議,“決不能走馬觀花,要創作出真實又有深度的作品,必須充分了解辛集文化底蘊”。為此,他特意拿出5本自己珍藏已久的書供主創團隊參考,包括《辛集市志》《辛集皮毛志》等。
辛集的美在哪兒?為了挖掘這里的城市記憶,主創團隊騎上自行車,沿著街道,從特色小吃到皮草手藝,聽街邊老人講那些藏在民間的故事。
該書還通過多視角呈現城市全貌,從街巷特寫到高空航拍,既有細膩的人文觀察,也有壯闊的城市畫卷。精心制作的長圖與拉頁,讓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辛集的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
用小切口講故事,才能讓歷史躍然紙上。
該書用生動細節講述辛集的歷史與文化。通過色彩濃郁的農民畫,展現辛集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現代生活的熱情;又以皮貼畫為引,講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這些看似微小的切口,卻承載著深厚的鄉土情與時代記憶,讓讀者在故事中讀懂辛集。
“這本書從發售和開展網絡推廣以來,我們發現有不少外地游客來到辛集后,專門去尋找和品嘗書中介紹的特色美食,還有很多攝影愛好者照著書里的美圖來打卡拍照。”《大河之北,看辛集》副主編李秋華高興地說。
《大河之北,看辛集》的創作,不僅是一部城市影像志,更是一次對辛集歷史與未來的深度思考。它讓那些被漸漸淡忘的角落重新煥發光彩,為城市留下珍貴的文化財富。(見習記者侯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