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為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距離大罷免最終投票不過48小時,賴清德的招數卻已使出全力,連出兩招的賴清德,這么自信能夠能夠“謀獨”成功?
為了“謀獨”,賴清德是沒少賣力氣,第一招玩的是“眼球經濟”老套路。
據島內幾大主流媒體紛紛報料,賴營正緊鑼密鼓籌備一系列精心包裝的“竄訪”行程,試圖借亮相刷一波存在感。
同時又把被許多人視為陳詞濫調的所謂“團結十講”搬到臺面上反復炒冷飯。這意圖實在明顯,明知島內民眾當前最關心的是物價,物價一度高達73%,供電達到51%這些現實難題,然賴清德依舊要炒作“過境”。
7月24日島內《聯合報》民調顯示,61%民眾認為罷免投票是政治內耗。
此時賴清德急需制造外事熱點轉移焦點,其辦公室內部流出的備忘錄更是表態“境外行程應引發大陸過度反應”。
而這種用危機轉移視線的套路,恰似2016年蔡英文就職前突擊登太平島,本質都是政權脆弱期的政治障眼法。
當然,轉移眼球關注之外,賴清德在嘗試測試美國的“承諾”。
賴清德團隊將“過境城市規格”視為美臺關系晴雨表,甚至在拜登在位時,此前要求降落紐約或休斯頓引發拜登政府警覺。
而賴清德這種所謂“顯露美臺關系”的病態追求,卻是暴露其將臺灣前途綁定美國政治周期的致命賭性。
當然只是如此,火候終是不夠,除去“過境外交”之外,島內開始炮制“陸介風波”!
7月23日臺陸委會突拋“大陸干預說”,聲稱罷免運動被大陸渲染成“綠色恐怖”。
耐人尋味的是,聲明發布前3小時,國民黨剛曝光民進黨動用行政資源向臺中選民群發“支持罷免”短信。
所以說,“臺陸委會”的目的很明顯,便是意圖將民眾對行政濫權的怒火引向海峽對岸。
不過當陸委會聲嘶力竭控訴“大陸污名化罷免”時,卻刻意回避一個基本事實:正是綠營媒體《自由時報》2025年6月12日頭版首次將罷免運動稱為“正義清洗”,而大陸官媒直到7月10日才引用該表述。
這種將本土制造的詞匯包裝成“大陸陰謀”的伎倆,實在是偷換概念。
甚至可以說,綠營主導羈押國民黨員、瓦解民眾黨基層組織,比如柯文哲入獄事件,恰恰自證“綠色恐怖”存在,而將法治事件高度政治化,更是暴露其“司法工具化”的獨裁底色。
而這些,島內民眾也是看得清楚。根據7月20日民調顯示,有68.3%民眾認為罷免純粹是“政治報復”。
總之,賴清德自認“連發兩招”便可實現“謀獨夢”,實在是天真,甚至國臺辦早已“明牌”。
國臺辦7月16日聲明早已定調:“謀‘獨’挑釁者被依法懲戒,完全是咎由自取”。當賴清德幻想用美國陰影對沖政治危機時,現實天平正以不可逆之勢傾斜。
2025上半年兩岸貿易額突破1100億美元,臺積電在大陸芯片市場份額升至22%。
另外福建艦航母電磁彈射裝置超越福特級,殲-35海四代戰機構筑臺海制空壁壘。
況且兩岸民心所向,大陸累計落實臺胞同等待遇142項,臺灣青年赴陸創業年增34%。
更不必說《人民日報》再批賴清德“中國從未統治臺灣”的放肆謬論。這一論調不僅是無視自1684年清廷在臺灣設府置縣、將其正式納入版圖以來的厚重歷史事實,更是在邏輯的死結中捆綁未來。
若以如此論調強行切割,臺灣今天所珍視的中華文化傳承、語言根基、民間信仰以及無法割裂的血脈紐帶又從何而來?
站不住腳的說辭,看似試圖引起兩岸矛盾的做法,實際卻是賴清德背水一戰的策略,更是對島內集體認知與社會韌性的壓力測試。
只可惜,島內民眾不買賬,大陸隨時有懲治賴清德實力,況且兩岸和平統一是大勢所趨。
所以也不難外界戲謔,這場始于權力保衛戰的罷免風暴,正在演變為民進黨執政合法性的解體儀式。
參考資料:
國臺辦:“臺獨”頑固分子謀“獨”挑釁、借“獨”斂財,被依法懲戒、被輿論揭露抨擊,完全是咎由自取——中原網
《人民日報》批賴清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臺灣”的謬論當休矣——直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